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奧列里烏斯 羅馬帝国第十六任皇帝 奧列里烏斯的半身像 統治 161年3月8日 – 180年3月17日 (19年9天) 前任 安敦宁·毕尤 繼任 康茂德 出生 (121-04-26)121年4月26日 羅馬 逝世 180年3月17日(180歲-03-17)(58歲) 文多波納(今維也納)或斯雷姆(位於今塞爾維亞) 子嗣 康茂德 全名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安东尼·奧古斯都 朝代 安敦尼王朝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拉丁語:Marcus Aurelius,121年4月26日-180年3月17日),全名為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安敦宁·奧古斯都(拉丁語: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註 1])。是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最後一個皇帝,擁有凱撒稱號(拉丁語:Imperator Caesar)。於161年至180年在位。有「哲學家皇帝」的美譽。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是羅馬帝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其统治时期被认为是罗马黄金时代的标志。他不但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君主,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成就的思想家,有以希臘文寫成的关于斯多葛哲学的著作《沉思錄》(Τὰ εἰς ἑαυτόν)傳世。 目录 1 生平 2 文学影视作品 3 註釋 4 参考文献 5 外部链接 6 參見 生平[编辑] 奧列里烏斯於121年4月26日生於羅馬,在一個很有政治勢力以及富有的家庭中長大。他的父亲是马库斯·安尼乌斯·维鲁斯三世,出自安尼亚氏族,传说是努马·庞皮里乌斯的后裔。安尼亚氏族的一支迁徙到了伊比利亚半岛贝提卡行省的乌库比,这支维里安尼亚氏在公元1世纪发迹,奥勒留的曾祖父马库斯·安尼乌斯一世是一名元老并曾担任过罗马民选官。他的祖父马库斯·安尼乌斯·维鲁斯二世是一名罗马贵族。通过他的祖母鲁比莉娅,奥勒留也是安敦尼王朝的一员。他的母亲多米提娅·鲁西拉是罗马贵族卡尔维西乌斯·图鲁斯之女,并从她的父母和祖父母处继承了大量的财产。收养奥勒留的家庭是意大利-高卢人,属于奥勒里亚氏族。他的养父安敦宁·毕尤出自奥勒里亚氏族在高卢的支系弗尔维-奥勒里亚氏。 124年,奥勒留的父亲去世。而根据当时的传统他也没有与母亲长期共处,而是被看护士照顾着。他的祖父维鲁斯二世和外祖父路西乌斯·卡提利乌斯·塞维鲁也都抚养过奥勒留。奥勒留在西里欧山的家中成长,并对此地有着感情,他称之为“我的西里欧山”。奥勒留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并感谢其外祖父建议他避免公立学校。他教师中的一位,名叫迪奥戈涅图斯,是一位画师,似乎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将奥勒留带入了哲学式的生活。 奥勒留小的時候就被當時的羅馬皇帝哈德良注意到,因而得到特殊的教育。六歲即升為騎士階級,七歲入學於羅馬的薩利聖學院(Salii),並在這裡得到各種文化中精英的教育。真正把奧列里烏斯推入政壇的是前朝皇帝哈德良,他认养安敦宁·毕尤为嗣子,条件是安托宁同等认养奧列里烏斯。 奧列里烏斯在161年3月7日与其弟弟路奇烏斯·維魯斯一同继承皇位,是羅馬帝國首度出現兩帝共治,不过多数时候由他定夺。统治期间戰爭不斷,帝国边界受到外来侵略的威胁,並且国内自然災害频发。他取得了对安息帝國的战役(162~166年)的胜利,但是班师回朝的军队带来了瘟疫,傳染疾病氾濫整個帝國。同时日耳曼人也开始入侵罗马帝国。但他最终成功地把日爾曼人游掠部族趕出羅馬領土。然而,維魯斯後來因病在169年死於返回羅馬的途中,年僅39歲。由於這些戰爭,奧列里烏斯在位時國庫亏空超前,皇帝的生活也日渐拮据。妻子据说贞守不严,兒子們也都属无能之辈。北方戰爭爆發後,奧列里烏斯死於西元180年3月17日潘諾尼亞(不過有些報導指出他死於舍米安)。他的骨灰被帶回羅馬,安置在哈德良的陵墓,王位由其子康茂德繼承。 尽管奥勒利乌斯是一位性格温和、博学多才的贤君,但是他仍然与同时代的许多罗马皇帝一样反对基督教,并在统治期间对基督徒加以迫害。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166年,他遣使中国汉朝,即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瑇瑁,這是中國與羅馬正式交通。 文学影视作品[编辑] 好莱坞巨片《角斗士》劇情初始的老皇帝,原型就是這位虔奉斯多葛派淡泊、禁欲至理的明君。 註釋[编辑] ^ 原名Marcus Annius Catilius Severus(或Marcus Catilius Severus)[1],婚後改名Marcus Annius Verus[2],稱帝後改名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参考文献[编辑]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 Dio 69.21.1; HA Marcus 1.9; McLynn, 24. ^ Dio 69.21.1; HA Marcus 1.10; McLynn, 24. 外部链接[编辑]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Marcus Aurelius”的内容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学院上的學習资源 维基文库中有關The Thoughts of the Emperor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的文本  希臘語维基文库中与本条目相关的原始文献:Μάρκος Αὐρήλιος Marcus Aurelius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互联网档案馆中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的作品或关于他的作品 來自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的LibriVox公共領域有聲讀物 在Find A Grave上的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Marcus Aurelius at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arcus Aurelius | In the Dark 參見[编辑] 古罗马主题 人物主题 查 论 编 羅馬皇帝與拜占庭皇帝 元首制時期 (前27年-235年) 奥古斯都 → 提贝里乌斯 → 卡利古拉 → 克勞狄一世 → 尼禄 → 加爾巴 → 奧托 → 維特里烏斯 → 韦斯巴芗 → 提圖斯 → 图密善 → 涅尔瓦 → 圖拉真 → 哈德良 → 畢尤 → 奧列里烏斯與維魯斯 → 康茂德 → 佩蒂纳克斯 → 尤利安努斯 → 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 → 卡拉卡拉與蓋塔 → 马克里努斯與迪亚杜门尼安 → 埃拉伽巴路斯 → 亚历山大·塞维鲁 危機時期 (235年-284年) 馬克西米努斯 → 戈尔迪安一世與戈爾迪安二世 → 普皮恩努斯與巴尔比努斯 → 戈爾迪安三世 → 菲利普與菲利普二世 → 德西乌斯與赫伦尼乌斯 → 加卢斯與霍斯蒂利安 → 加卢斯與沃鲁西安努斯 → 埃米利安努斯 → 瓦勒良 → 加里恩努斯、薩洛尼努斯與瓦勒良二世(英语:Valerian II) → 克劳狄二世 → 昆提卢斯 → 奥勒良 → 塔西佗 → 弗洛里安努斯 → 普羅布斯 → 卡鲁斯 → 卡里努斯與努梅里安 多米那特制時期 (284年-395年) 戴克里先 → 戴克里先(東)與馬克西米安(西) → 戴克里先(東)與馬克西米安(西),伽列里乌斯(東)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西)為凱撒 → 伽列里乌斯(東)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西),馬克西米努斯二世(東)與塞维鲁二世(西)為凱撒 → 伽列里乌斯(東)與塞维鲁二世(西),馬克西米努斯二世(東)與君士坦丁(西)為凱撒 → 伽列里乌斯(東)與马克森提乌斯(西),馬克西米努斯二世(東)與君士坦丁(西)為凱撒 → 伽列里乌斯(東)與李锡尼(西),馬克西米努斯二世(東)與君士坦丁(西)為凱撒 → 马克森提乌斯 → 馬克西米努斯二世(東)與李锡尼(西),瓦倫斯(英语:Valerius Valens)與君士坦丁為凱撒 → 李锡尼(東)與君士坦丁(西),李錫尼二世(英语:Licinius II)、君士坦丁二世與克里斯(英语:Crispus)為凱撒( → 馬提尼亞努斯(英语:Martinian (emperor))) → 君士坦丁,克里斯(英语:Crispus)為凱撒 → 君士坦丁二世 → 君士坦斯一世( → 马格嫩提乌斯,德森提烏斯(英语:Decentius)為凱撒) → 君士坦丁二世與韋特雷尼奧(英语:Vetranio) → 尤利安 → 约维安 → 瓦伦提尼安一世 → 瓦伦斯 → 格拉提安 → 瓦伦提尼安二世 → 马格努斯·马格西穆斯與維克多 → 狄奧多西一世( → 尤金尼厄斯(英语:Eugenius)) 西羅馬帝國 (395年-476年) 霍諾留 → 君士坦丁三世與康斯坦丁二世(英语:Constans II (son of Constantine III)) → 君士坦丁三世( → 喬安(英语:Joannes)) → 瓦伦丁尼安三世 → 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穆斯與帕拉迪烏斯(英语:Palladius (Caesar)) → 阿维图斯 → 马约里安 → 利比乌斯·塞维鲁 → 安特米乌斯 → 奥利布里乌斯 → 格利凯里乌斯 → 尼波斯 → 罗慕路斯·奥古斯都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 (395年-1204年) 阿卡狄奧斯 → 狄奧多西二世 → 普爾喀麗亞 → 马尔西安 → 利奥 → 利奥二世 → 芝諾 → 巴西利斯库斯與馬爾庫斯(英语:Marcus (son of Basiliscus)) → 芝諾 →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 → 查士丁一世 → 查士丁尼一世 → 查士丁二世 → 提比略二世 → 莫里斯與狄奥多西斯 → 福卡斯 → 希拉克略 → 君士坦丁三世 → 赫拉克洛纳斯 → 君士坦斯二世 → 君士坦丁四世、希拉克略與提比略(英语:Tiberius (son of Constans II)) → 君士坦丁四世與查士丁尼二世 → 查士丁尼二世 → 利昂提奥斯 → 提比略三世 → 查士丁尼二世與提比略 → 菲利皮科斯 → 阿纳斯塔修斯二世 → 狄奧多西三世 → 利奧三世 → 君士坦丁五世 → 阿爾塔瓦茲德 → 利奧四世 → 君士坦丁六世 → 伊琳娜 → 尼基弗鲁斯一世 → 斯陶拉基奥斯 → 米海尔一世與忒俄費拉克圖(英语:Theophylact (son of Michael I)) → 利奧五世與君士坦丁(英语:Constantine (son of Leo V)) → 米海尔二世 → 狄奥斐卢斯 → 米海尔三世 → 巴西尔一世 → 利奧六世 → 亞歷山大 → 君士坦丁七世 → 羅曼努斯一世、赫里斯托弗、史蒂芬(英语:Stephen Lekapenos)與君士坦丁(英语:Constantine Lekapenos) → 羅曼努斯二世 → 尼基弗鲁斯二世 → 約翰 → 巴西尔二世 → 君士坦丁八世 → 佐伊與羅曼努斯三世 → 佐伊與米海爾四世 → 米海尔五世 → 佐伊與狄奥多拉 → 佐伊與君士坦丁九世 → 君士坦丁九世 → 狄奥多拉 → 米海爾六世 → 伊萨克一世 → 君士坦丁十世 → 罗曼努斯四世、利奧(英语:Leo Diogenes)與尼基弗魯斯(英语:Nikephoros Diogenes) → 米海尔七世、安德羅尼科斯、康斯坦丁斯(英语:Konstantios Doukas)與君士坦丁(英语:Constantine Doukas (co-emperor)) → 尼基弗鲁斯三世 → 阿历克塞一世 → 約翰二世與阿歷克塞·科穆寧(英语:Alexios Komnenos (co-emperor)) → 曼努埃爾 → 阿历克塞二世 → 安德洛尼卡一世與約翰·科穆寧(英语:John Komnenos (son of Andronikos I)) → 伊薩克二世 → 阿历克塞三世 → 阿历克塞四世( → 尼古拉烏斯·卡納波斯(英语:Nicholas Kanabos)) → 阿歷克塞五世 尼西亚帝国 (1204年-1261年) 君士坦丁·拉斯卡利斯(英语:Constantine Laskaris) → 狄奧多爾一世 → 約翰三世 → 狄奧多爾二世 → 約翰四世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 (1261年-1453年) 米海尔八世 → 安德洛尼卡二世與米海尔九世 → 安德洛尼卡三世 → 約翰五世 → 約翰五世、約翰六世與马修·坎塔库泽努斯 → 約翰五世 → 安德洛尼卡四世 → 約翰七世 → 安德洛尼卡五世 → 曼努埃爾二世 → 約翰八世 → 君士坦丁十一世 查 论 编 斯多葛主義 人物(英语:List of Stoic philosophers) 早期 季蒂昂的芝诺 · 珀耳塞烏斯(英语:Persaeus)  · 阿里斯頓  · 斯法埃魯斯 · 赫里洛斯(英语:Herillus)  · 克里安西斯 · 克律西波斯 · 塔普蘇斯的芝諾(英语:Zeno of Tarsus)  · 馬魯斯的克拉特斯 · 巴比倫的第歐根尼(英语:Diogenes of Babylon)  · 阿波羅多羅斯(英语:Apollodorus of Seleucia)  · 塔爾蘇斯的安提帕特(英语:Antipater of Tarsus) 中期 巴內修斯(英语:Panaetius)  · 達爾達諾斯(英语:Dardanus of Athens)  · 墨涅撒尔库斯(英语:Mnesarchus of Athens)  · 赫卡忒(英语:Hecato of Rhodes)  · 波希多尼  · 迪奧多特斯(英语:Diodotus the Stoic)  · 吉米紐斯(英语:Geminus)  · 泰勒的安提帕特(英语:Antipater of Tyre)  · 雅典諾多羅斯(英语:Athenodoros Cananites) 晚期 小塞內卡 · 盧修斯 · 鲁弗斯(英语:Gaius Musonius Rufus)  · 幼發拉底(英语:Euphrates the Stoic)  · 克萊奧邁季斯  · 愛比克泰德 · 希洛克勒(英语:Hierocles (Stoic))  · 克羅尼亞的塞克斯都(英语:Sextus of Chaeronea)  · 朱利乌斯·拉斯蒂克斯(英语:Junius Rusticus)  ·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種類 斯多葛主義 (堅忍的類別 · 堅忍的激情 · 斯多葛物理) · 新斯多葛學派(英语:Neostoicism) 概念(英语:Glossary of Stoicism terms) 可有可無之事 · 冷漠寡慾 · 心神安定 · 分裂 · 吉星高照 · 掌握 · 邏各斯 · 義務 · 常道(斯多葛學派) · 靈魂 · 選擇 著作 《對話錄》(塞內卡) · 《演講》(伊壁鳩魯) · 《手冊》(伊壁鳩魯) · 《伊壁鳩魯給路奇利烏斯的書信集》 · 《沉思录》 · 《共和國》(芝諾) 规范控制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90564087 BNA: 000026945 BNC: 000166929 BNE: XX932158 BNF: cb11914476c (data) CiNii: DA00596148 CONOR: 6923107 FAST: 54205 GND: 118577468 ISNI: 0000 0001 1031 946X LAC: 1020L1335F LCCN: n80051702 LNB: 000027790 MusicBrainz: 517aed2c-8edd-4f31-b649-27cb9125436b NDL: 00431918 NKC: jn19981001808 NLA: 35966523 NLP: A1180743X NNL: 000088890 NSK: 000083919 NTA: 000083919 SELIBR: 194415 SNAC: w6c851bs SUDOC: 027008614 ULAN: 500115701 VIAF: 102895066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oldid=64924548” 分类: 121年出生 180年逝世 羅馬皇帝 斯多亞學派哲學家 被神格化的罗马皇帝 古罗马被收养者 奥列里氏族 埃利氏族 古羅馬哲學家 希腊语作家 隐藏分类: 含有拉丁語的條目 含有希臘語的條目 含有古騰堡計劃連結的條目 含有互联网档案馆链接的条目 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BN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BN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LA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MusicBrainz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NL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NN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NS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SELI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SNA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ULA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包含26元素的规范控制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条目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视图 阅读 编辑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特色内容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条目 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 维基社群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知识问答 字词转换 IRC即时聊天 联络我们 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固定链接 页面信息 引用本页 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 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语录 其他语言 Afrikaans Aragonés Ænglisc العربية مصرى Asturianu Azərbaycanca تۆرکجه Bikol Central Беларуская Български བོད་ཡིག Brezhoneg Bosanski Català Čeština Cymraeg Dansk Deutsch Zazaki Ελληνικά English Esperanto Español Eesti Euskara Estremeñu فارسی Suomi Føroyskt Français Frysk Gaeilge Gàidhlig Galego 客家語/Hak-kâ-ngî עברית हिन्दी Hrvatski Magyar Հայերեն Interlingua Bahasa Indonesia Ido Íslenska Italiano 日本語 ქართული Kongo Қазақша 한국어 Latina Lingua Franca Nova Lietuvių Latviešu Malagasy Македонски Монгол मराठी Bahasa Melayu မြန်မာဘာသာ Napulitano Nederlands Norsk nynorsk Norsk bokmål Occitan Polski Piemontèis پنجابی Português Română Русский Sicilianu Scots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Simple English Slovenčina Slovenščina Shqip Српски / srpski Svenska Kiswahili தமிழ் Тоҷикӣ ไทย Tagalog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Oʻzbekcha/ўзбекча Tiếng Việt Winaray 吴语 Yorùbá 文言 Bân-lâm-gú 粵語 编辑链接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 02:30。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按美国国內稅收法501(c)(3)登记的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手机版视图 开发者 统计 Cookie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