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s http://joemls.tku.edu.tw Vol. 55 , no. 3 (2018) : 243-284 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 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Who Was the Key Figure?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Suzhou Book Collector Groups in Ming Dynasty through a Digital Humanities Approach 陳 冠 至* Kuan-chih Chen* Associate Professor E-mail:080677@mail.fju.edu.tw 陳 柏 溢 Bo-Yi Chen MA Student 黃 敬 程 Ching-Cheng Huang Librarian English Abstract & Summary see link 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http://joemls.tku.edu.tw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 243-284 DOI:10.6120/JoEMLS.201811_55(3).0019.RS.AM 研 究 論 文 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 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ψ 陳冠至a* 陳柏溢b 黃敬程c 摘要 明代蘇州藏書家的社群集團性格十分明顯,與明代的「吳中文 苑」彼此呼應,對於全國各地的區域藏書文化,產生了十分強大 的影響力。一般而言,古代藏書家與藏書家之間的社群集合,可 以透過血緣、姻親、師承、友朋等社會關係加以鏈結,但是這四 種關係的史料紀錄卻十分龐雜而難以處理。為此,本文嘗試利用 數位人文技術,選擇社群分析軟體,來對明代蘇州藏書家集團性 進行深入性的探究,進而描繪出藏書家集團的四大社會關係網絡 模型,並縷列其不同時期的傳承性或關連性,同時研判明代不同 時期內蘇州藏書家集團的核心社群及核心社群裡的靈魂人物,其 結果可能將與以往學者們的認知有所不同,期盼能夠提供另一種 參考。 關鍵詞: 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數位人文 一、前 言 江南地區自宋代以來,即是中國經濟和文化的重鎮,尤其在雕板印刷普 遍興起之後,私人藏書風氣更因而大盛。蘇州歷來亦為人文薈萃之區,不少文 人兼具藏書家的身分,以藏書為終身職志,發展出蘇州地區文人藏書的特色與 文化。特別是到了明代,在江南的文人群體中,由於蘇州的文人集團獨特地發 展出揉合南北且深具區域和時代特色的文學傳統與文化風格,被現代學者稱為 ψ 本文「附錄:明代蘇州藏書家社會關係表」請另見本刊官網電子檔。 a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進修學士班副教授 b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c 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圖書館館員 * 本文主要作者兼通訊作者:080677@mail.fju.edu.tw 2018/07/31投稿;2018/11/12修訂;2018/11/28接受http://joemls.tku.edu.tw 244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蘇州文苑」或「吳中文苑」。 1 而藏書活動歷來便是蘇州文人文化的主要環節, 因此,探討藏書家在文人集團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顯得格外地重要。另一 方面,藏書家於文化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力,通常也會透過集團的方式來散布傳 播,所以針對藏書家的社群性研究,自然也可從中觀察到文人群體推動區域時 代文化特色的一個面向。當時的藏書家們主要是透過家族、姻親、師承、友朋 等各種社會關係,結合成各式各樣的集團,對於在地生活文化的形塑與發展, 確實十分重要。 2 目前國內以群體傳記學為基礎,搭配數位人文的研究方法,利用社群軟 體進行古代文士社會關係的集團性分析,其中最為知名者就是「中國歷代人 物傳記資料庫」(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 Project, CBDB;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2018)。而本文即嘗試以「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 的作法,透過資訊科技,選擇社群分析軟體UCINE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Network),來對明代蘇州藏書家的集團性質進行深入地分析與探究。首 先,透過蒐集、過濾、整理與輸入大量的史料紀錄,經過資訊系統的分析、 比對與交叉綜整,進而描繪出藏書家集團的社會關係網絡模組,並縷列其不同 時期的傳承性或關連性。其次,研判出不同時期何者為明代蘇州藏書家集團中 的核心社群?哪些人又為該社群的靈魂人物?藉以提供文史學界研究明代「蘇 州文苑」之參稽。其三,釐清明代蘇州藏書家集團各時期、各集團首腦人物、 集團成員與集團成員間的關連性、首腦人物與首腦人物之時代傳衍性等諸多問 題。至於文中所列藏書家與他人交往的史料紀錄,請參考本文之「附錄:明 代蘇州藏書家社會關係表」。 二、明代江南文士的集團性格特徵 文人集團是一種文化屬性的職能集團,它是由知識階層透過一定的社會關 係,甚至是為了一定的目的而組織起來,進行文化活動的一種社會團體。集團 構成的基本條件有三:一是集團中每個成員都有共同的社會活動的目標。二是 集團在實體上,必須構成一種現實存在的組織,且在這一組織中的人們之間, 具有一種或多種十分確定的因緣關係,譬如血緣、地緣、業緣等社會關係。三 是集團中的人們,在精神上,必須有一種十分鮮明的集團意識。而上述三點, 又以第二個條件最為重要(郭英德,1996)。中國歷史上的文化主導階層,通常 就是包括了士大夫在內的廣義文人階層;而時代文化精神,也正可說是一個時 1 有關「蘇州文苑」的意涵與集團性發展情形,可參見簡錦松於1 9 8 9年所著明代文學批評 研究,第3章,〈蘇州文苑〉,頁85-183。 2 關於明代蘇州藏書家的總體情況,請參見陳冠至於2 0 0 2年所著明代的蘇州藏書—藏書家的 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一書。 http://joemls.tku.edu.tw 245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代裡,文人們的主導精神傾向(高小康,1992)。 明代文人的集團性格特徵相當明顯,可能與當代文人普遍崇尚的「好事」 精神有關。明代文人通常只要在藝文上稍有表現,便要加以品題,甚至為此結 會社集,當時不勝枚舉的詩社、文社、酒會、抄書社⋯⋯等團體,皆是如此 而生。他們往往借著以文會友為題,從事文酒之宴、嗜癖之會,成為一時的風 尚(郭紹虞,1983)。 文人集團在廣大的社會群體中,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共通性;且相同的社 會集團、階層與派別,就團內成員的審美趣味而言,也都具有較為一致的品味 (朱義祿,1995)。而明代蘇州的藏書家群體亦屬當地文人集團的一支,有些雖 然沒有正式打出集團名號,卻仍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行文會,各自出示珍藏的典 籍或文物,相與品隲、觀摩題詠,或討論版本與書籍的裝幀形式、作者的學派 源流,以及種種與書籍相關的議題等。不過,有些藏書家社集,則會正式提出 藏書家集團的名號,盟會社集,立宗旨,訂社約。例如明末的「鈔書社」,便是 藏書家之間為了尋求書籍流通、互易有無的一種專為抄書目的而組成的社團。 由於集團成員全具文人身份,自然也是當時在地文人集團的一部分。以下,我 們便由明代蘇州地區藏書家之間的家族、姻親、師承與友朋等四大社會關係, 觀察此地不同時期藏書家之間的關連與集團文化屬性。 三、社會網絡分析研究的意義 「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是對社會網絡的分析方 法。以日常接觸來說,社會網絡比較容易聯想到網絡、部落格或臉書等連結。 但事實上,社會網絡泛指各種不同形式的社會關係或連結,因此有時我們置身 其中,理所當然,擁有的各種關係或連結,包含社會性的連結,例如友誼; 也包含實體的連結,例如上班的交通路線。若是將這種關係或連結視為一張 「網絡圖」,其中「點」代表個體、我與他人,而「線」則代表不同的關係、連 結或路線。將社會關係視為這種點與線交織的網絡,並加以分析,便是社會網 絡分析。 社會網絡分析即是用來分析社會關係網絡的一種工具,可以透過社會網絡 問卷、訪談、觀察、文獻檢索等各式各樣的方式,來蒐集不同個體間具備何種 關係的資料,再將其製作成n×n的關係矩陣圖(n為網絡內節點的數量)後,並 且匯入社群網絡分析軟體(UCINET)中,以用來計算出各種社會網絡的指標數 據,並且描繪出各種關係類型的網絡圖形(陳榮德,2004)。 直覺上,我們對於上述的網絡概念似乎都不陌生,網絡也常常讓我們聯 想到周邊所發生的許多事物,以網絡想像或設想社會關係似乎也特別親近與容 易。人類往往是許多社群中的一員,透過不同的關係而與他人產生連結,而http://joemls.tku.edu.tw 246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整體社會便籍由這些關係或連帶才能運轉。每個人際網絡圈或許具有相當的差 異,但也有可能相互重疊,社會即因此顯得多元與繁複,區域文化也隨之成 形、發展與傳布。社會網絡不是一個構思出來的觀念,而是一種生活型態,既 然如此,可以想見網絡分析對象其實是非常普遍與多元的(Hanneman & Riddle, 1998/2013)。 至於社會網絡分析的目的,是希望對各種關係進行精確的量化分析,從而 為某種中層理論(mid-range theory)的構建、實證假說的檢驗提供量化的工具。 根據有關文獻,我們可將社會網絡歸納出若干特性: ㈠ 同一個群體的成員(以下或稱「節點」,nodes),常常共同擁有不只一個 的關係網絡。 ㈡ 兩個關係網絡,也不必然擁有完全相同的群體成員。 ㈢ 群體成員彼此關係的變動(如新增、喪失),會造成關係網絡的變動。 社會網絡並非憑空產生、無中生有,而是從有人類的互動開始便在於社會 結構之中,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拓展了理解社會網絡的新視野。明確地說,社會 網絡是指將人們連結在一起的社會關係網絡,並利用社會圖(sociogram),以點 表示節點(或成員),以線表示節點之間的關係,呈現這些社會組態的屬性,衡 量社會凝聚加或密度,以及「各種關係」之間的關係(榮泰生,2013)。 四、明代蘇州藏書家的社會網絡分析 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是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與他人產生的互動, 且在互動的過程中,往往自然而然的去選擇某些符合自己需要的對象來建立關 係。因此,不論個人、組織或群體,都能夠在社會網絡中成為一個個體,而 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也會形成連結,這樣的社會關係結構,就構成社會網絡 (林琨華,2007)。 一般而言,古代藏書家與藏書家之間的社會群體,通常可以透過一些社 會關係來加以串接鏈結,即:血緣、姻親、師承、友朋等四大節點。有鑑於 此,本文乃透過史料中有關明代蘇州文士具備這四種社會關係的記錄,利用 UCINET軟體來進行社群解析,期盼可以先行了解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真實 全貌與內涵,作為未來進一步地探索明代蘇州藏書文化風潮之所以會如此興 盛原因的基礎。該軟體內建許多網絡分析指標(例如:中心度、位置分析法、 派系分析法等),藉由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的關係來加以辨識、區劃和歸納, 最後透過不同的指令來產生不同的結果,進而加以分析並推出結果(劉軍, 2009)。 在UCINET社會網絡分析中,本文採用的研究指標為:網絡密度、程度中 心性、仲介中心性、接近中心性、派系等模式,做為觀察明代藏書家社群的http://joemls.tku.edu.tw 247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5個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利用UCINET來處理古代的社群關係議題時,往往 無法如同研究現代社群節點之間的關係一般容易,經常會受限於史料對於人際 關係的記載過於直接、簡略,導致很多UCINET原本設計的功能,都無法發揮 或使用。雖然如此,以下仍將分別依這5個指標,逐一整理、分析與解釋明代 蘇州藏書界的社會網絡連結狀況,不但縱剖性地檢視整個明代蘇州藏書家的社 會網絡發展,同時還進一步地按照每一位成員的卒年或生存年代,將明代區分 為「洪武至天順」(1368-1464)、「成化至正德」(1465-1521)、「嘉靖至萬曆」 (1522-1620)、「天啟至明末清初」(1621-)等四個時期,期盼藉由不同時期的 數據與獲得的核心人物,來看出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不同時期的傳承與發展脈 絡,並試圖比較不同時期藏書家社群的盛衰情況,進而提供學界一種有別於以 往研究成果的參考答案。 ㈠ 網絡密度(density)分析 Wasserman與Faust(1994)認為「網絡密度」指的是網絡成員間彼此互動的 聯繫程度,亦即團隊成員彼此互動的平均程度。密度高,表示網絡中的任何 一個成員和其他成員的聯繫關係也較多,藏書社群的數量自然就比較多;密度 低,則是每一個成員間的聯繫較少,藏書社群的數量亦較少。網絡密度顯示出 社會網絡節點間關係的緊密程度,也就是社會網絡節點的連結程度(Hanneman & Riddle, 1998/2013)。誠如表1所示,網絡所有節點的聯繫程度密度越高,則 彼此之間的關係越複雜或重疊,其值介於0和1之間,越接近1則代表彼此間的 關係益趨緊密。 表1 明代蘇州藏書家社會網絡密度 時 段 網絡密度 標準差 洪武至天順 0.0522 0.2224 成化至正德 0.0726 0.2595 嘉靖至萬曆 0.0545 0.2270 天啟至明末清初 0.0579 0.2336 至於標準差,則可以反映出每個社群與其他成員或社群之間的離散程度, 亦即用來輔助檢視藏書家社群之間再結合成更大社群的可能性。較大的標準 差,代表大部分的數值和其平均值之間差異較大,社群之間的離散性比較大, 彼此結合成更大社群的可能性比較小;反之,較小的標準差,則代表這些數值 較接近平均值,社群之間的離散性較小,彼此結合成更大社群的可能性當然就 比較大。 利用網路密度,可以幫助了解明代各個時期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成長情形, 藉以比較出明代的哪一段時期是社群作發達或最不發達,進而得知有明一代蘇 州藏書家社群的整體成長情況。由於整個明代(洪武至明末清初)的網絡密度缺 乏比較的基礎(例如可以和某個朝代,或明代其他地區的網絡密度數據來作比 http://joemls.tku.edu.tw 248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較),故在此不列。但若進一步地將明代分為四個時期,便可比較彼此之間的 差異性(請參考表1)。因此,本文即透過網路密度的數據,來比較明代四個時 期藏書家社群的發展情況,由這些數據來觀察整個明代,可以得知洪武至天順 這一段時期內,蘇州的藏書家群體數量在所有時期中是最少的,且社群之間互 相結合的可能性也最低,以至於大型的區域藏書家社群不多。 相反地,成化至正德時期則是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數量存在最多的時期, 且社群之間再結合成較大型藏書家群體的可能性在明代也是最高的,出現了許 多大型的區域藏書家群體。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之所以大量出現於本時期, 應該與吳寬(1435-1504)、王鏊(1450-1524)等在地藏書家的政治與文學成就 對地方士風的引領作用有關。長洲藏書家文徵明(1 4 7 0 - 1 5 5 9)曾經指出:「成 化、弘治間,吳文定(寬)、王文恪(鏊)繼起高科,傳掌帝制,遂持海內文 柄」(焦竑(明),1 9 6 5 d,南京翰林院孔目蔡先生羽墓誌,頁26上;括號內文 字為本文作者所加)。文徵明的弟子、同縣藏書家陸師道(1511-1574)則又更 進一步地說明: 吳自季札、言(言偃)、游(子游)而降,代多文士。其在前古,南 鏐東箭,地不絕產,家不乏珍,宗工鉅人,蓋更僕不能悉數也。至 於我明,受命郡重,扶馮王化所先,英奇瑰傑之才,應運而出,尤 特盛於天下。……至於英、孝之際,徐武功(有貞,1407-1472)、 吳文定(寬)、王文恪(鏊)三公者出,任當鈞冶,主握文柄,天下 操觚之士,嚮風景服,靡然而從之。時則有若李太僕貞伯(應禎, 1431-1493)、沈處士啟南(周,1427-1509)、祝通判希哲(允明, 1461-1527)、楊儀制君謙(循吉,1458-1546)、都少卿元敬(穆, 1459-1525)、文待詔徵仲(徵明)、唐解元伯虎(寅,1470-1523)、徐 博士昌穀(禎卿,1479-1511)、蔡孔目九逵(羽,? -1541)先後繼起, 聲景比附,名實彰流,金玉相宣,黼黻並麗,吳下文獻於斯為盛, 彬彬乎不可尚已。正德、嘉靖以來,諸公稍稍凋謝。(陸師道(明), 1584,袁永之集序,頁1上;括號內文字為本文作者所加) 以上陸師道指稱的明代蘇州名士,幾乎全部都是藏書家,得以想見明代 成化至正德時期蘇州藏書家社群網絡高度發展連結的盛況,誠可謂一時名流輩 出,聲氣相連,進而引領風氣之先,成為一項突兀的時代及區域人文特徵。 ㈡ 程度中心性分析(degree centrality) 每個行動者在網絡結構中都有其所處的位置,無論人與人的社會網絡,或 在政治環境中的政策網絡,其結構位置往往影響著行動者所能控制的資源,因 此,在政策社群中的行動者,比起一般的議題網絡行動者,更具備影響決策的 力量與資源。換言之,在網絡中的結構關係是呈現出不對稱的型態,有些行動http://joemls.tku.edu.tw 249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者會佔據較重要的網絡位置,可以成為政策產出中權力的中心點或中介點,有 些則為居邊陲(史美強、王光旭,2008)。所以,研究社會網絡時,必須注意 每個節點對社群的影響力將有所不同,並設法加以區別開來。 「程度中心性」的分析,即是測量節點在網絡關係中的涉入程度,在一個 網絡當中擁有高程度中心性的人,代表其在網絡居於主要的地位,也就是說 能夠與較多的節點直接聯繫,其所具有的影響力也就越高,可能代表是此網絡 結構的領導者、專家抑或樞紐(Freeman, 1978-1979)。換句話說,衡量程度中 心性的目的就是要去計算誰在網絡中是最重要的核心人物。當程度中心的指標 越高,則節點可能擁有的影響力範圍以及調節能力就越大。節點之「程度中心 性」描述的就是社會網絡中,單一成員點在資訊傳播的地位,也就是個人在社 會網絡資訊與文化傳播中具有怎樣的權勢,或者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中心地位, 進而推結出哪些成員在資訊傳播過程處在核心位置,以及不同的社區成員所表 現出的不同重要性。 程度中心性又可區分為「向外中心性」(outward centrality)和「向內中心性」 (inward centrality)。向外中心性意味著節點具有高度的對外聯結傾向與能力, 希望能多多與他人牽連,常被視為是有影響力的節點;向內中心性則是他人企 圖與其有所關連,亦可顯示出節點在整個社群的重要性。然而受到史料記載內 容的限制,本文僅能於程度中心性內呈顯「向內」的結果,也就是著重於節點 連線數量的多寡。至於「向外」的部分,本文將以「仲介中心性」的結果為準。 將明代蘇州藏書家的社會網絡以UCINET進行節點程度中心性分析,可以 得知各時期藏書社群的核心靈魂人物。限於篇幅,茲將明代蘇州藏書家的社會 網絡其中排序前四名藏書家之相關數值列表及說明。由表2可知,綜觀有明一 代,當以活躍於明代中葉「蘇州文苑」的長洲藏書家文徵明(1470-1559)的程度 中心性最高,達35次,成為整個明代蘇州藏書社群裡最為核心的靈魂人物。而 邢參與祝允明則同列第二,朱存理(1444-1513)第三。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 四位明代蘇州的藏書家都是長洲縣人,此或可見長洲縣於整個明代蘇州的藏書 界所占有的區域領導地位,是藏書社群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 再從四個不同時期來看,每個時期蘇州藏書界的集團核心人物分別是:洪 武至天順時期,崑山縣的藏書家沈愚;成化至正德時期,長洲縣的藏書家文 徵明;嘉靖至萬曆時期,太倉州的藏書家王世貞(1526-1590);天啟至明末清 初,常熟縣的藏書家錢謙益(1 5 8 2 - 1 6 6 4)。這些人不但在其所處時代,對於區 域藏書社群之橫向形成過程皆具有一定影響力,且在各個藏書集團的時代縱向 連結,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可將他們視為藏書家社群網絡的明星成員 (請參考表2)。 至於一些節點程度中心性不是很高的成員,雖然也是構成明初蘇州各個藏 書集團的重要部分,但他們往往仍會處於一種自由活動的狀態,多數時候對社 http://joemls.tku.edu.tw 250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會網絡間的連結抱持觀望態度,所以僅視為普通成員,其重要程度視其與蘇州 藏書家的聯結狀況而定。 為了使網絡節點程度中心性的數據具備比較的基礎,在UCINET中,系 統會自動計算出「網絡中心性標準化指數」(network centralization),作為對照 的依據,百分比越高則社群間交往連結的情況益趨熱絡。依據表2可知,四個 時期,當以成化至正德時期藏書家社群的活動最為熱絡,其次為天啟至明末清 初;而嘉靖至萬曆時期藏書家社群的連結狀況則是最低(請參考表3)。 表3  明代蘇州藏書家社會網絡節點 程度中心性分析之標準化指數 時 期 標準化指數% 洪武至天順 15.52 成化至正德 27.94 嘉靖至萬曆 14.71 天啟至明末清初 23.31 ㈢ 仲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分析 「仲介中心性」是用來測試節點居於其他所有人最短溝通路徑的數量加總, 換句話說就是計算節點與其他節點聯絡時,經過某中介節點的次數。當節點的 指標越高,則代表在網絡中有越多的成員必須藉由此節點,才能產生連結關 係,也就是相當於媒介者的角色。所謂媒介者,可以將其想像成一座橋梁, 表2  明代、明代各時期蘇州藏書家群體 之社會網絡節點程度中心性分析 時 期 姓名(排序) 程度中心性 明初至明末清初 文徵明 35.000 邢參 29.000 祝允明 29.000 朱存理 28.000 洪武至天順 (1368-1464) 沈愚 14.000 王貞慶 11.000 湯胤勣 11.000 劉溥 11.000 成化至正德 (1465-1521) 文徵明 35.000 邢參 29.000 王寵 28.000 祝允明 28.000 嘉靖至萬曆 (1522-1620) 王世貞 11.000 王世懋 11.000 王錫爵 11.000 孫七政 11.000 天啟至明末清初 (1621- ) 錢謙益 17.000 歸莊 10.000 金俊明 10.000 毛晉 10.000 http://joemls.tku.edu.tw 251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在整個社會網絡所佔據的位置,是連接的重要角色,也同時擁有較高的控制能 力,所以在社會網絡的結構中,也可能扮演著資訊交換者或掮客的角色(史美 強、王光旭,2008)。 同樣地,在社會網絡關係中,任兩個成員的互動必須透過某個關鍵點連結 的程度來判斷;亦即衡量一個成員是否在其他兩個成員相互聯絡的通路上。仲 介者即為網絡分析中所說「橋樑」的位置,此一位置往往在知識或資訊流通的網 絡中,佔著十分有價值的地位。根據「弱聯繫優勢理論」(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仲介者常常是訊息最靈通的人,因為他是站在傳遞資訊的交通樞紐上, 也因為仲介他人的訊息,而因此掌握了豐富的資訊(Granovtter, 1973)。 透過UCINET的仲介中心性分析,便能將明代蘇州藏書家的社會網絡中, 每位成員的仲介性加以量化,藉此比較社群網絡中具備仲介角色藏書家的重要 程度。利用節點的仲介中心性分析,得到的結果從高到低展現了各個成員點的 「絕對中心指數」(betweenness)和「相對中心指數」(nBetweenness,又稱標準 化仲介中心性),可以指出明代各時期各藏書集團的每位成員與其他藏書社群連 結的控制程度。絕對中心指數為衡量某一節點存在於其他任兩點路徑上的重要 程度,當仲介中心性指數越高時,表示該節點是位於溝通與橋梁的地位,也代 表其在網絡中是個重要的節點;至於相對中心度指數則是標準化後的仲介中心 性,據此可以得知該藏書家參與群體討論話題的參與程度(吳來奇,2011)。不 過,本文由於缺乏藏書家參與群體討論話題的史料紀錄,因此僅以絕對中心指 數來觀察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網絡節點的仲介中心性程度。 總之,就每個節點來說,其仲介中心性指數越高,就表示他們對藏書社群 與社群間發生連結的控制程度越高,亦即在連結各藏書社群上所發揮出的權力 與重要性也就越大。宥於篇幅,茲僅將整個明代及四個分期,排序前四位的藏 書家表列說明如表4。 根據表4,就整個明代蘇州藏書界而言,常熟藏書家錢謙益的絕對中心指 數最高,也就是最大的仲介者。至於在四個不同分期內,每時期仲介中心性 最高的成員按照四個分期的先後順序排列,分別是:吳縣藏書家劉昌(1424- 1480)、長洲縣藏書家沈周、太倉州藏書家王世貞,以及常熟藏書家錢謙益, 說明他們在各時段的藏書社群交流網絡中,都處在很重要的橋梁位置。不論貫 穿整個明代,或分處在各個不同時期,這些藏書家不但於蘇州藏書資訊流通的 控制程度相對較高,同時也掌握了較為豐富的藏書資訊資源,所以在促進節點 間的交流與連結,起到很大的歷史作用。也就是說,很多藏書家會在交流書籍 資訊的過程中,對他們的依賴程度較大。 ㈣ 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分析 「接近中心性」著重在每一個節點到其他節點的距離,考量他們的間接http://joemls.tku.edu.tw 252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表4  明代、明代各時期蘇州藏書家的 社會網絡節點仲介中心性分析 時 期 姓名(排序) 絕對中心指數 明初至明末清初 錢謙益 7,846.045 王錫爵 5,415.451 歸有光 5,210.443 孫七政 4,985.454 洪武至天順 劉昌 201.000 杜瓊 192.000 朱存理 187.000 陳繼 186.000 成化至正德 沈周 958.639 祝允明 821.771 文徵明 727.135 王寵 692.333 嘉靖至萬曆 王世貞 205.000 王錫爵 168.000 馮復京 139.000 孫七政 112.000 天啟至明末清初 錢謙益 963.167 歸莊 553.167 毛晉 281.167 徐乾學 152.833 表5  明代、明代各時期蘇州藏書 家的社會網絡接近中心性 時 期 姓名(排序) 不受他人控制程度 明初至明末 清初 黃姬水 9,104.000 錢穀 9,107.000 劉鳳 9,111.000 祝允明 9,112.000 洪武至天順 杜瓊 2,940.000 陳繼 2,944.000 朱存理 2,945.000 伊彤 2,946.000 成化至正德 祝允明 1,293.000 文徵明 1,295.000 邢參 1,299.000 朱存理 1,302.000 嘉靖至萬曆 王世貞 1,426.000 王錫爵 1,429.000 王世懋 1,430.000 孫七政 1,430.000 天啟至明末 清初 錢謙益 587.000 歸莊 600.000 毛晉 618.000 馮舒 619.000 http://joemls.tku.edu.tw 253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聯繫,指出每位成員於社群網絡的「全域中心性」(global centrality)。依據 Freeman(1978-1979)的研究,社會網絡中接近中心性最高的節點,就能以最小 的成本與最多數的人進行溝通。也就是說,當一個節點的接近中心性越小,就 表示他在訊息傳播中受到旁人控制的程度也就越小;相反的,如果接近中心性 越大,則在資訊傳播受到他人控制的程度也就越大。換句話說,接近中心性測 量的是節點「不受他人控制的程度」(farness),所以該數值越小,表示節點越 接近網絡的中心位置,必須透過的仲介者也就越少,亦即越不必透過他人來與社 群產生連結。所以,透過「接近中心性」數據分析,可以得知明代最不必透過他 人便可和其他節點連結的蘇州藏書家,也就是在社交上獨自較為活躍的藏書家。 以下進行接近中心性分析,亦僅列出指數前四名藏書家的數值,並加以說明。 按照「不受控制」程度的大小排序,整個明代接近中心性指數最低的是吳 縣藏書家黃姬水(1509-1574;請參考表5),成為明代最不必透過他人便可和其 他節點連結的蘇州藏書家;再就四個先後時期而言,則分別是吳縣藏書家杜瓊 (1396-1474)、長洲藏書家祝允明、太倉州藏書家王世貞,以及常熟藏書家錢謙 益等人最為活躍(請參考表5);至於黃姬水則因跨越不同時期而數值分散,以 至無法成為上列四個時期中活躍的人物。 ㈤ 派系(clique)分析 「派系」是一個非正式群體,也就是本文所指的大小藏書家社群。透過各種 社會關係的鏈結,其中成員都有一定的群體感與親密性,並在社群內建起某些 群體的行為規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許多派系的一個成員,並且這種派系成員 的重疊會進一步地擴大成為相互關聯的網絡,意即該網絡會把一個社會網絡內 部的全部人,整合到一個巨大的派系關係系統。 一個大型的社群網絡往往是由各大大小小的子群體所組成,透過不同子群 體間的相互引涉,共同組成大型的社群網絡。我們可以把子群體稱之為派系, 一般而言,派系內至少要包含3個節點,其中任兩點必須能直接相通。派系分 析便是用來分析網絡是由哪些子群體所組成,且對群體結構進行測量的起始 點,都涉及到「子圖」(subgraph)這個概念。所謂子圖,是指從一個網絡圖中 選擇出來的任何一點和連接這些點的線所構成的集合。 從圖1可得知,整個明代蘇州藏書家的社群,一共存在著79個派系(社 群)。由這些派系來看,人數最多的社群有18個成員,而最小的則如本文所預 設的僅有3人。就明代蘇州的藏書界而言,分析結果呈現出幾個大派系,其中 第一大派系為以長洲縣三位藏書家邢參、祝允明、文徵明等人為主的社群,成 為明代蘇州最大的藏書家集團。而第二大派系也存在於長洲縣,是以朱存理、 邢參、祝允明等人為主的社群(請參考圖1)。可見在明代蘇州府轄下,長洲縣 可說是最核心的藏書重鎮,藏書家薈萃雲集。 http://joemls.tku.edu.tw 254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圖1 明代蘇州藏書家派系個數 http://joemls.tku.edu.tw 255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㈥ 圖解明代蘇州藏書家群體的社會網絡 將明代蘇州藏書家以UCINET分析其網絡密度、程度中心性、仲介中心 性、接近中心性、派系等參數指標,並綜合所有分析結果,然後利用UCINET 所內建的社會網絡繪圖程式,得出以下明代全期和各分期的網絡圖。在各圖 中,紅色方形的節點表示洪武至天順時期的蘇州藏書家,綠色方形的節點代表 成化至正德時期的蘇州藏書家,藍色方形的節點表示嘉靖至萬曆時期的蘇州藏 書家,黃色方形的節點代表天啟至明末清初時期的蘇州藏書家,紫色圓形的節 點則代表明代文士而非蘇州藏書家者,但透過他們可以串連二位以上的明代蘇 州藏書家(請參考圖2)。 圖2 明代蘇州藏書家社會網絡圖 由圖2可知,跨越整個明代,蘇州的藏書家社群組合是以長洲藏書家文徵 明(圖示最大者)為最主要的核心人物,其次為邢參、祝允明以及朱存理、王 寵(1494-1533)。這五位藏書家,除了王寵為吳縣人外,其他都是長洲人。至 於文徵明於整個明代蘇州藏書界的靈魂地位與重大文化影響力,則正如明末常 熟藏書家錢謙益所說: 吳門前輩,自子傳(陸師道)、道復(陳道復,1483-1544),以迄於 王伯穀(穉登,1535-1613)、居士貞(節)之流,皆及文待詔(徵 明)之門,上下其議論,師承其風範,風流儒雅,彬彬可觀。遺風 餘緒,至今猶在人間,未可謂五世而斬也。(錢謙益(清),1 9 8 5, 丁集中‧陸少卿師道,頁474;括號內文字為本文作者所加) 此外,還可進一步地發現,藏書家們往往必須透過彼此熟識的人,才能 夠不斷擴大自己的人際交游圈。當然,難免有些會因時代的不同而無法連接, 進而產生所謂的「結構洞」(structural hole)。所謂結構洞是指在網絡結構中,若有http://joemls.tku.edu.tw 256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兩個節點或群體之間缺少聯繫,彼此沒有互動往來,便會形成一個結構上的洞。 不過,若此時有某第三方個體能在此結構洞上扮演「橋梁」的角色,則仍然可將 兩個不接觸、不往來的個體或群體連接起來,進而獲得更多交流(Burt, 1992)。 就洪武至天順時期而言,以崑山縣藏書家顧阿瑛(1310-1369)為首等知名 的蘇州文士,可惜都沒能出現連結其他藏書家的「橋梁」角色,致使他們未能 與其他藏書家社群得以牽連(請參考圖3),擴大本地藏書家集團的規模;而這 情形與明代史料所記載顧阿瑛風雅好客的形象也略有出入。 3 圖3 洪武至天順蘇州藏書家社會網絡圖 圖3以橘色方形的節點來表示明代蘇州的藏書家,另以紫色圓形的節點來 表示明代非蘇州藏書家。可以發現洪武至天順時期蘇州的藏書家網絡顯得十分 單調,社群分散而缺乏連結,分別是以崑山縣藏書家葉盛(1420-1474)、吳縣 藏書家劉昌(1424-1480),以及吳縣藏書家伊彤等人為各集團的主要人物。 相較於洪武至天順時期,成化至正德時期已開始出現了明顯的複雜化。此 時期不但藏書家成員與藏書社群的數量大幅增加,網絡社群的糾結也趨向錯綜 複雜,且出現了貫穿整個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最主要核心人物長洲藏書家文 徵明(圖示最大者),以及長洲藏書家邢參、祝允明和吳縣藏書家王寵等成化至 3 史載顧阿瑛「卜築玉山草堂,園池亭榭,餼館聲妓之盛,甲於天下。日夜與高人俊流,置 酒賦詩,觴詠倡和」(錢謙益(清),1985,甲乾集‧顧錢塘德輝,頁26)。http://joemls.tku.edu.tw 257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正德時期蘇州藏書界的靈魂人物。從此以後,蘇州藏書界的社群性逐漸不斷地 開展與活絡,即便社群成員只是一般文士,也加入了藏書家社群,成為藏書家 集團的一份子,扮演將藏書家與藏書家連結起來的重要角色(請參考圖4)。 圖4 成化至正德蘇州藏書家社會網絡圖 有別於成化至正德時期蘇州藏書家社會網絡圖的複雜性,嘉靖至萬曆時期 就顯得單純許多。這時期藏書家社群是以太倉州藏書家王世懋(1536-1588;圖 示最大者)為最主要核心人物,其次為王世懋之兄王世貞,以及同樣是太倉州 的藏書家王錫爵(1534-1610)、常熟縣藏書家孫七政(1528-1600)等人,都是本 時期蘇州藏書家社群內的重要人物。如同前期藏書家社群,本期也有「結構洞」 產生的情況,缺乏「橋梁」性質的成員來連結不同的藏書家群體(請參考圖5)。 圖5 嘉靖至萬曆蘇州藏書家社會網絡圖http://joemls.tku.edu.tw 258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到了天啟至明末清初,蘇州藏書家集團的是以常熟縣藏書家錢謙益(圖示 最大者)、崑山縣藏書家歸莊(1613-1673)、吳縣藏書家金俊明(1602-1675)、 常熟縣藏書家毛晉(1599-1659)等人為主要核心人物。較諸前面部分時期,因 缺乏扮演「橋梁」角色的人,以至於產生許多「結構洞」,進而阻礙了社群的發 展與擴大。但在本時期扮演「橋梁」角色的人較多,特別是常熟縣藏書家錢陸燦 (1612-1698)與崑山縣藏書家徐乾學(1631-1694),透過友朋的關係,將兩大藏 書家群體連結了起來,整合成為當時在地最大的藏書家集團(請參考圖6)。 圖6 天啟至明末清初蘇州藏書家社會網絡圖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藏書家重複出現在上列不同時期的社會網絡關係圖 中,扮演著串聯二個不同時期藏書家社群的「橋梁」角色,例如:長洲縣藏書 家朱存理、吳縣藏書家趙宧光(1559-1625)等人便是。因他們所處的網絡社群 分屬於不同時期,透過二人才讓前、後時期的社群產生縱向連結,故重複出現 於不同時期的社群網絡圖。 五、結 論 歷來藏書史研究對於明代蘇州藏書家群體的研究議題仍不夠全面,以致無 法完整地呈現出區域藏書文化成形的特徵及其真實的歷史地位。透過數位人文 方法來剖析明代蘇州藏書家的社群結構,非但有助於深入認識古代中國的區域 傳統文化,亦有助於理解明代蘇州藏書風氣興盛的主要原因,對於今後的目錄 版本學、圖書館史建設和發展,都具有一定的貢獻與參考意義。 明代蘇州地區的藏書家具有相當密集複雜且強烈濃厚的社群脈絡,成 為超越其他地區的特殊時代現象。其實,明代蘇州藏書家集團皆各自有其淵 源,自天順以後,每個時代的集團首腦人物或成員們,皆有傳承自上一個時 代文會社群的情況;而同時代的集團間,往往亦互有牽涉,使得藏書家網絡http://joemls.tku.edu.tw 259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益發顯得錯綜複雜,具有相當強烈的集團性格特質。藏書家在這些不同類型 的集團基礎下,彼此之間相互地鼓舞與影響,釀成時代的主流風格,致令藏 書成為明代蘇州文士們共同的嗜好與習性,為區域時代藏書文化營造出良好 的時空背景與氛圍(陳冠至,2 0 0 2)。一種文化心態、文化性格,透過族群 網絡的展衍推進,便可顯得相當清晰。且文化世族在特定區域內,作為地方 文化發展過程載體的重大作用,也是確定無疑的(嚴迪昌,1991)。明代蘇州 私人藏書事業之所以如此興盛且具有特色,藏書家社群可說發揮了相當大的 影響力。 今日的人文社會學研究,已開始運用資訊技術與軟體工具進行資料的分析 與處理,被稱為「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同時還引進了巨量資料(big data)的分析概念(鄭宇君,2014),作為處理超越人類資訊管理能力之複雜運 算工作的理論指導。與二十年前的學術資料查詢相比,今天我們的工具、成就 與環境,都不僅是數倍的發展而已,可說已經成為一個世代的躍進,以及人文 學術研究本質的異變。歸功於資訊技術,學術資料的整理走上了夢想之路,研 究者的要求與理想,幾乎可以無限延伸。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進行發展的腳步 以及面向時的審視,不但是為了確立往後資料庫利用之主流地位,也希望在深 入的檢討下,讓這項新的工具能夠持續成長,進而開發出實現夢想的終極效果 (劉寧慧,2012)。 當然,我們必須體認到社會網絡或人際關係其實只是人類創造的一種虛擬 概念而已。人際關係網絡的研究也極有可能只是一種假設,例如:A是B的朋 友,B是C的朋友,但不見得A一定是C的朋友,所以ABC社群可能並不存 在。不過,人際關係網絡雖然是以無形的方式存在於社會,卻仍實質地發揮出 推動學術與傳播文化的影響力,每個成員皆可賴以傳達個人或他人的知識、思 想與習尚給其他的成員,所以,針對人際關係網絡的解析,仍然具有相當重 要的研究價值。此外,本文雖利用UCINET所設計之許多不同衡量人際關係的 指數加以分析運算,獲得了許多在不同條件下不同時期的核心人物,但也發現 利用UCINET來處理古代的社群關係議題時,實在無法如同現代之人際社群關 係研究一般,往往會受限於史料記載古代人際關係的內容過於簡單,導致很多 UCINET原本設計的功能,無法全部發揮或使用。 雖然如此,本文仍嘗試透過UCINET,利用網絡密度、程度中心性、仲介 中心性、接近中心性、派系等參數指標,將每個社群成員在群體成形的過程中 產生之不同的貢獻度來加以分析,最終再以量化、圖像化或視覺化的方式,來 濃縮萃取文本資訊的龐雜內涵,呈現出明代「蘇州文苑」內藏書家社群的科學模 型,期盼藉此可以深化研究者對這一部分明代文化史的印象,並提供各界有別 於以往研究成果的另一類參考。 http://joemls.tku.edu.tw 260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誌  謝 由衷感謝本文評審老師們的指導,以及本刊編輯團隊的耐心校對和提供各 種協助,讓本文減少很多的錯誤,作者群特別在此一併向他們的辛勞致上最深 的謝忱。 參考文獻 Hanneman, R. A., & Riddle, M. (2013)。社會網絡分析方法:UCINET的應用(陳世榮譯)。 高雄市:巨流。(原著出版於1998年)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2018)。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檢索自 https://projects.iq.harvard.edu/chinesecbdb。 尹守衡(明)(1991a)。王世貞。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史竊列傳(第96卷, 頁394-399)。台北市:明文書局。 尹守衡(明)(1991b)。康楊桑顧朱劉文唐祝列傳第七十三。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 叢刊。明史竊列傳(第95卷,頁345-388)。台北市:明文書局。 文林(明)(1997a)。明故中順大夫浙江溫州府知府文君墓碑銘。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 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文溫州集(第12卷,頁4上-8下)。台南市: 莊嚴文化。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文林(明)(1997b)。故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陸公墓誌銘。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 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文溫州集(第9卷,頁9上-11下)。台南市:莊嚴文 化。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文徵明(明)(1986a)。亡友閻起山墓誌銘。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甫田集(第29卷,頁3上-5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文徵明(明)(1986b)。太傅王文恪公傳。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甫田集(第28卷,頁1上-18下)。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文徵明(明)(1986c)。先君行略。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甫田 集(第36卷,頁1上-8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文徵明(明)(1986d)。沈維時墓誌銘。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甫田集(第29卷,頁1上-3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文徵明(明)(1986e)。廣西提學僉事袁君墓誌銘。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甫田集(第33卷,頁8上-12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文徵明(明)(1986f)。錢孔周墓誌銘。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甫田集(第33卷,頁5上-8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文震孟(明)(1925)。姑蘇名賢小記(上、下卷)。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藏光緒八年長洲 蔣氏心矩齋校刊本。 牛若麟等(明)(1990)。崇禎‧吳縣志(第47-49、52卷)。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崇禎 刻本影印。 王士禎(清)(1997)。史辰伯。在新文豐(編),叢書集成三編。池北偶談(第11卷,頁 8上)。台北市:成文出版社。據清代筆記叢刊本影印。 王世貞(明)(1577)。弇州山人四部稿(第84卷)。台北市: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5年王 氏世經堂刊本。 王世貞(明)(1970)。周公瑕先生七十壽序。在沈雲龍(編),明人文集叢刊。弇州山人http://joemls.tku.edu.tw 261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續稿(第39卷,頁2128-2134)。台北市:文海出版社。 王世貞(明)(1991a)。亡弟中順大夫太常寺少卿敬美行狀。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 刊。弇州山人續稿碑傳(第140卷,頁495-536)。台北市:明文書局。 王世貞(明)(1991b)。邢州守天方張先生安府。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弇州 山人續稿碑傳(第148卷,頁683-688)。台北市:明文書局。 王世貞(明)(1991c)。陸五湖先生師道。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弇州山人續稿 碑傳(第150卷,頁762-764)。台北市:明文書局。 王兆雲(明)(1991a)。文徵仲。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皇明詞林人物考(第7 卷,頁157-166)。台北市:明文書局。 王兆雲(明)(1991b)。王叔承。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皇明詞林人物考(第12 卷,頁711-718)。台北市:明文書局。 王兆雲(明)(1991c)。陸子傳。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皇明詞林人物考(第8 卷,頁341-346)。台北市:明文書局。 王錫爵(明)(1997)。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贈太保諡文肅荊 石王先生行狀。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王文肅 公全集(第55卷,頁49上-67下)。台南市:莊嚴文化。據首都圖書館藏明萬曆王 時敏刻本影印。 王穉登(明)(1619)。王百穀集二十一種(下卷)。台北市: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47年金 陵葉氏刊本。 王鴻緒(清)(1991a)。文苑三‧文徵明。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史稿‧列 傳(第163卷,頁433-442)。台北市:明文書局。 王鴻緒(清)(1991b)。隱逸‧沈周。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史稿‧列傳(第 174卷,頁534-537)。台北市:明文書局。 王鏊(明)(1990)。正德‧姑蘇志(第25、54-55卷)。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崇禎刻本影印。 王鏊(明)(無日期)。王文恪公集(第13卷)。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藏明萬曆間震澤王氏 三槐堂刊本。 史美強、王光旭(2008)。台灣府際財政治理的競合關係:一個網絡分析的實證研究。公 共行政學報,28,39-83。 申時行(明)(1997)。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王公神道碑銘。在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賜閒堂集(第20卷,頁9 下-15下)。台南市:莊嚴文化。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朱存理(明)(1986)。跋劉太中遺翰。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樓居雜著(頁14上-下)。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竹垞(清)(1991a)。吳寬。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靜志居詩話(第8卷,頁 702-703)。台北市:明文書局。 朱竹垞(清)(1991b)。邢參。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靜志居詩話(第11卷, 頁115-116)。台北市:明文書局。 朱竹垞(清)(1991c)。錢允治。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靜志居詩話(第18卷, 頁664-665)。台北市:明文書局。 朱竹垞(清)(1991d)。錢穀。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靜志居詩話(第14卷, 頁384-385)。台北市:明文書局。 朱義祿(1995)。逝去的啟蒙—明清之際啟蒙學者的文化心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朱謀垔(明)(1991)。袁長史福徵。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續書史會要(頁 443-444)。台北市:明文書局。 http://joemls.tku.edu.tw 262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何良俊(明)(1997)。詩三。在李清(編),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四友齋叢說(第26卷, 頁1上-17下)。北京:中華書局。 何喬遠(明)(1993)。名山藏,文苑記。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吳來奇(2011)。以五大人格特質與社會網路分析探討大學製作專題組成的影響成因—以北部 某大學專題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吳寬(明)(1986)。伊氏重修族譜序。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家藏集(第42卷,頁4下-6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吳德旋(清)(1985)。陸敕先。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初月樓聞見錄(第10卷, 頁156)。台北市:明文書局。 李元度(清)(1985)。名臣。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清朝先正事略(第6卷, 頁217-248)。台北市:明文書局。 李放(清)(1985)。馮武。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皇清書史(第1卷,頁46)。 台北市:明文書局。 李東陽(明)(1986)。贈文林郎廣西道監察御史陸君墓表。在紀昀等(清)(總纂),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懷麓堂集(第77卷,頁17下-19下)。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流芳(明)(1972)。四庫全書珍本。檀園集(第9卷)。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桓(清)(1985a)。文藝七。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國朝耆獻類徵初編(第 429卷,頁197-288)。台北市:明文書局。 李桓(清)(1985b)。儒行六。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國朝耆獻類徵初編(第 400卷,頁85-178)。台北市:明文書局。 李桓(清)(1985c)。隱逸十六。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國朝耆獻類徵初編(第 476卷,頁595-689)。台北市:明文書局。 汪琬(清)(1967)。史兆斗傳。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堯峰文鈔(第34卷, 頁14上-15下)。上海:商務印書館。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林佶寫刊本影印。 汪道昆(明)(1951)。太函集(第67卷)。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藏明萬曆19年金陵刊本。 沈周(明)(1994)。明清史料彙編。杜東原先生年譜。上海:上海書店。據雪堂叢刻影印。 周士佐(明)(1990)。人物‧陸伸。在上海書局(編),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太 倉州志(第7卷,頁38下-39下)。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崇禎2年重刻本影印。 周世昌(明)(1983)。重修崑山縣志(第7卷)。台北市:成文出版社。據明萬曆4年刊本影印。 林俊(明)(1986)。明琴川處士陳清隱公墓表。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見素續集(第10卷,頁14上-15下)。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琨華(2007)。社會網路於合作學習上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資訊工 程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姚希孟(明)(1628)。棘門集(第5卷)。台北市: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間蘇州張叔籟刊本。 姚宗儀(明)(1989)。常熟縣志(第11、15卷)。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藏明萬曆間刊本。 查繼佐(清)(1991)。王錫爵。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罪惟錄‧列傳(第11卷, 頁633-636)。台北市:明文書局。 皇甫汸(明)(1972)。四庫全書珍本。皇甫司勳集(第54卷)。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徐禎卿(明)(1936)。新倩籍序。在中華書局(編),叢書集成初編。新倩籍(頁1上-5 下)。上海:商務印書館。 祝允明(明)(1971a)。刻沉石田詩序。在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代藝術家集彙刊續 集。祝氏詩文集(第24卷,頁1552-1555)。台北市:明文書局。 祝允明(明)(1971b)。唐子畏墓誌并銘。在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代藝術家集彙刊 續集。祝氏詩文集(第17卷,頁1222-1227)。台北市:明文書局。http://joemls.tku.edu.tw 263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祝允明(明)(1971c)。祭王文恪公文。在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代藝術家集彙刊續 集。祝氏詩文集(第20卷,頁1365-1367)。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 秦瀛(清)(1985)。傳畧。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己未詞科錄(第7卷,頁 405-460)。台北市:明文書局。 袁袠(明)(1547)。袁永之集(第1、17卷)。台北市: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六年姑 蘇袁氏家刊本。 高小康(1992)。精神分裂的時代—明代文人社會形象分析。天津社會科學,3,59-64。 張大復(明)(1987a)。吳郡張大復先生明人列傳稿。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據國家圖 書館藏方氏清稿本清康熙間編者手稿本影印。 張大復(明)(1997b)。皇明崑山人物傳。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 存目叢書。梅花草堂集(第4卷,頁1上-14下)。台南市:莊嚴文化。據明刻本影印。 張弘道(明)(1991a)。探花顧天埈。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皇明三元考(第13 卷,頁589-590)。台北市:明文書局。 張弘道(明)(1991b)。會元王錫爵。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皇明三元考(第11 卷,頁507)。台北市:明文書局。 張其淦(近人)(1985)。馮儼公、許孟宏。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明代千遺民 詩詠(第7卷,頁321-322)。台北市:明文書局。 張昶(明)(1997a)。方外。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吳中人物志(第13卷,頁1上-30上)。台南市:莊嚴文化。據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 四年張鳳翼等刻本影印。 張昶(明)(1997b)。逸民。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吳中人物志(第9卷,頁1上-27下)。台南市:莊嚴文化。據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 四年張鳳翼等刻本影印。 張萱(明)(1991a)。好學。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西園聞見錄(第8卷,頁 665-815)。台北市:明文書局。 張萱(明)(1991b)。建言中。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西園聞見錄(第94卷, 頁755-832)。台北市:明文書局。 張萱(明)(1991c)。臨財。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西園聞見錄(第17卷,頁 104-127)。台北市:明文書局。 清國史館(1985a)。文苑傳一。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清史‧列傳(第70卷, 頁661-783)。台北市:明文書局。 清國史館(1985b)。文苑傳二。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清史‧列傳(第71卷, 頁785-914)。台北市:明文書局。 清國史館(1985c)。藝術三。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清史稿‧列傳(第291卷, 頁451-469)。台北市:明文書局。 郭英德(1996)。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論綱。中國文化研究,12,9-15。 郭紹虞(1983)。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冠至(2002)。明代的蘇州藏書—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宜蘭市:明史研究小組。 陳榮德(2004)。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與影響:社會資本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陸師道(明)(1584)。袁永之集序。在袁袠(著),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頁1上-下)。 台北市: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12年衡藩重刊本。 湯日昭、王光蘊等(明)(1997)。治行志。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 全書存目叢書。萬曆‧溫州府志(第9卷,頁1上-45下)。台南市:莊嚴文化。據http://joemls.tku.edu.tw 264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溫州市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焦竑(明)(1965a)。天池山人陸采墓誌銘。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國朝獻徵錄 (第115卷,頁94-95)。台北市:明文書局。 焦竑(明)(1965b)。朱性甫先生存理墓誌銘。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國朝獻 徵錄(第115卷,頁38-39)。台北市:明文書局。 焦竑(明)(1965c)。典司理百川孫公樓墓誌銘。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國朝獻 徵錄(第85卷,頁59-61)。台北市:明文書局。 焦竑(明)(1965d)。南京翰林院孔目蔡先生羽墓誌。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 國朝獻徵錄(第23卷,頁26上-27下)。台北市:明文書局。 焦竑(明)(1965e)。按察副使張君和傳。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國朝獻徵錄 (第84卷,頁59-64)。台北市:明文書局。 焦竑(明)(1965f)。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陸公榮墓碑。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 國朝獻徵錄(第84卷,頁32-34)。台北市:明文書局。 焦竑(明)(1965g)。廣東布政使司左參政劉公昌墓誌銘。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 刊。國朝獻徵錄(第99卷,頁28-29)。台北市:明文書局。 焦竑(明)(1965h)。顧仲英瑛傳。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國朝獻徵錄(第115 卷,頁13)。台北市:明文書局。 馮復京(明)(1991a)。文苑。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常熟先賢事略(第13 卷,頁141-166)。台北市:明文書局。 馮復京(明)(1991b)。自敘。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常熟先賢事略(第16 卷,頁177-186)。台北市:明文書局。 馮舒(清)(1985a)。何大成。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懷舊集(下卷,頁318)。 台北市:明文書局。 馮舒(清)(1985b)。何述皐。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懷舊集(下卷,頁359)。 台北市:明文書局。 馮舒(清)(1985c)。孫林。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懷舊集(上卷,頁335)。台 北市:明文書局。 馮舒(清)(1985d)。孫胤伽。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懷舊集(下卷,頁353)。 台北市:明文書局。 馮舒(清)(1985e)。顧雲鴻。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懷舊集(上卷,頁315)。 台北市:明文書局。 黃之雋等(清)(1967)。人物志。在華文書局(編),中國省志彙編。江南通志(第165 卷,頁1上-81下)。台北市:華文書局。據清乾隆2年重修本影印。 黃宗羲(清)(1969a)。許元溥。在隆言出版社(編),梨洲遺著彙刊。思舊錄(頁38下)。 台中市:隆言出版社。 黃宗羲(清)(1969b)。劉城。在隆言出版社(編),梨洲遺著彙刊。思舊錄(頁17上- 下)。台中市:隆言出版社。 黃宗羲(清)(1985)。先正。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南雷學案(第4卷,頁 287-400)。台北市:明文書局。 葉昌熾(清)(1980a)。小兒逃塾含飴樂巧婦深閨得寶歌去恐不來來欲色愛書結癖比如 何。在楊家駱(編),中國目錄學名著。藏書紀事詩等五種(第3卷,頁144-145)。 台北市:世界書局。 葉昌熾(清)(1980b)。石川張氏崇古樓潁川陳氏至樂樓藏書充棟與汗牛足敵懷煙顧孝 柔。在楊家駱(編),中國目錄學名著。藏書紀事詩等五種(第2卷,頁95-96)。台http://joemls.tku.edu.tw 265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北市:世界書局。 葉昌熾(清)(1980c)。杉青牐畔表孤忠父子南湖世攷工八十櫝書前進士西臺淚灑杜鵑 紅。在楊家駱(編),中國目錄學名著。藏書紀事詩等五種(第3卷,頁175-176)。 台北市:世界書局。 葉昌熾(清)(1980d)。東澗方羊如海若述古猶能得什三羣從翩翩雖嗜古執圭僅許視諸 男。在楊家駱(編),中國目錄學名著。藏書紀事詩等五種(第4卷,頁195-196)。 台北市:世界書局。 葉昌熾(清)(1980e)。草堂寂寞面湖開林界山窩老此才俯仰古今同一慨鄭俞姓字亦蒿 萊。在楊家駱(編),中國目錄學名著。藏書紀事詩等五種(第2卷,頁102)。台北 市:世界書局。 葉恭煥(明)(1969)。吳下冢墓遺文續編。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過庭訓(明)(1991a)。南直隸蘇州府五。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分省人物考 (第22卷,頁3-92)。台北市:明文書局。 過庭訓(明)(1991b)。南直隸蘇州府六。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分省人物 考(第32卷,頁3-46)。台北市:明文書局。 鄒漪(清)(1994)。明清史料彙編。啟禎野乘(第1、14卷)。台北市:文海出版社。 榮泰生(2013)。UCINET在社會網絡分析(SNA)之應用。台北市:五南。 聞人詮(明)(修)、陳沂(明)(纂)(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嘉靖‧南畿志 (第14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明嘉靖刻本影印。 趙用賢(明)(1902)。松石齋文集(第17卷)。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藏光緒28年趙氏承 啟堂重刊本。 趙經達(清)(1994)。明清史料彙編。歸玄恭先生年譜。上海:上海書店。據又滿樓叢 書排印。 劉軍(2009)。整體網分析講義:UCINET軟件實用指南。上海:格致出版社。 劉寧慧(2012)。現階段(2012)海峽兩岸主要文史學術工具資料庫的建置與使用效益。 書目季刊,46(1),79-108。doi:10.6203/BQ.2012.6.46.1.05 劉鳳(明)(1997a)。立春日集周公瑕止園序。在新文豐(編),叢書集成三編。劉侍御集 (第12卷,頁20下-23上)。台北市:成文出版社。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劉侍御全集 本影印。 劉鳳(明)(1997b)。都穆。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續吳先賢讚(第4卷,頁24下-25下)。台南市:莊嚴文化。據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 四年張鳳翼等刻本影印。 潘介祉(清)(1986)。明詩人小傳稿(第1、3、7、13卷)。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蔡冠洛(1985)。藝術‧文學。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清代七百名人傳(第五 編,頁319-442)。台北市:明文書局。 鄧之誠(清)(1985)。先正。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清詩紀事初編(第1卷, 頁23-160)。台北市:明文書局。 鄭宇君(2014)。向運算轉:新媒體研究與資訊結合的契機與挑戰。傳播研究與實踐, 4(1),67-83。doi:10.6123/JCRP.2014.004 鄭鐘祥(清)(1904)。常昭合志稿(第32卷)。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藏清光緒甲辰30活字本。 錢曾(清)(1937)。陸德明經典釋文三十卷。在商務印書館(編),叢書集成初編。讀書 敏求記(頁14-15)。上海:商務印書館。 錢儀吉(清)(1985)。康熙朝宰輔中。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碑傳集(第20卷, 頁411-474)。台北市:明文書局。 http://joemls.tku.edu.tw 266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錢謙益(清)(1929a)。何仲容墓誌銘。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牧齋初學集 (第55卷,頁23上-24上)。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 錢謙益(清)(1929b)。故淮府左長史何公墓誌銘。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 牧齋初學集(第56卷,頁7下-19上)。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 錢謙益(清)(1929c)。族孫嗣美合葬墓誌銘。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牧齋 有學集(第31卷,頁22-24)。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 錢謙益(清)(1929d)。跋真誥。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牧齋有學集(第46 卷,頁10-11)。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 錢謙益(清)(1929e)。馮嗣宗墓誌銘。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牧齋初學集 (第55卷,頁13上-14上)。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 錢謙益(清)(1929f)。黃子羽六十壽序。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牧齋有學 集(第23卷,頁7-9)。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 錢謙益(清)(1929g)。蓮蕊居士傳。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牧齋有學集 (第37卷,頁4-8)。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 錢謙益(清)(1929h)。顧君升墓誌銘。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牧齋有學 集(第32卷,頁17上-19上)。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 錢謙益(清)(1985)。列朝詩集小傳。台北市:世界書局。 閻湘蕙等(清)(1991a)。王鏊。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鼎甲徵信錄(第2卷, 頁571-628)。台北市:明文書局。 閻湘蕙等(清)(1991b)。明清史料彙編:明鼎甲徵信錄。上海:上海書店。據雪堂叢刻影印。 歸有光(明)(1983)。震川先生集(第5、19、23卷)。台北市:源流出版社。 羅炳綿(1978)。清初錢毛諸藏書家與學風考。在陶希聖(編),清代學術論集(頁251- 335)。台北市:食貨出版社。 嚴迪昌(1991)。「市隱」心態與吳中明清文化世族。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80-89。 竇鎮(清)(1985)。順治朝。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國朝書畫家筆錄(第1卷, 頁9-158)。台北市:明文書局。 蘇茂相(明)(1991)。編中名公姓氏。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皇明寶善類編(頁 553-596)。台北市:明文書局。 龔立本(清)(1991)。趙祖美。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煙艇永懷(第3卷,頁 101-102)。台北市:明文書局。 Burt, R.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reeman, L. C. (1978-1979).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Social Networks, 1(3), 215-239. doi:10.1016/0378-8733(78)90021-7 Granovetter, M.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6), 1360- 1380. doi:10.1086/225469 Wasserman, S., & Faust, K. (1994).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陳冠至 0000-0001-6563-8871 陳柏溢 0000-0002-8214-8097 黃敬程 0000-0002-6876-7166http://joemls.tku.edu.tw i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附錄 明代蘇州藏書家社會關係表 編號 姓名 姓名 社會關係 資料出處(僅舉一種為例) 1 楊維禎 (1296-1370) 馬麐 朋友 周世昌(明)(1983),重修崑山縣志,第7卷, 頁469。 2 顧阿瑛 (1310-1369) 張翥 朋友 焦竑(明)(1965h),顧仲英瑛傳,頁13。 楊維禎 朋友 柯九思 朋友 李孝光 朋友 張伯雨 朋友 于彥成 朋友 琦元璞 朋友 唐元 朋友 錢謙益(清)(1985),列朝詩集小傳,甲乾集‧ 唐元,頁58。 馬麐 朋友 周世昌(明)(1983),重修崑山縣志,第7卷, 頁469。 3 陳芳 陳璇 父子 林俊(明)(1986),明琴川處士陳清隱公墓表, 頁7。 4 朱德潤 朱吉 父子 張大復(明)(1987a),吳郡張大復先生明人列 傳稿,朱吉子定安泰安永安傳,頁71。 朱永安 祖孫 張大復(明)(1987a),吳郡張大復先生明人列 傳稿,朱吉子定安泰安永安傳,頁72。 5 陳汝秩 (1329-1385) 陳汝言 兄弟 牛若麟等(明)(1990),崇禎‧吳縣志,第48 卷,頁42上。 6 陳汝言 (? -1371) 陳繼 父子 牛若麟等(明)(1990),崇禎‧吳縣志,第52 卷,頁18上。 7 陳繼 (1370-1434) 錢紳 表兄弟 王鏊(明)(1990),正德‧姑蘇志,第54卷, 頁36下。 俞貞木 師承 王鏊(明)(1990),正德‧姑蘇志,第25卷, 頁18上。王行 師承 杜瓊 師承 王鏊(明)(1990),正德‧姑蘇志,第55卷, 頁19上。 沈澄 師承 潘介祉(清)(1986),明詩人小傳稿,第7卷, 頁244。 陳寬 父子 王鴻緒(清)(1991b),隱逸‧沈周,頁536。 8 杜瓊 (1396-1474) 朱存理 師承 文震孟(明)(1925),姑蘇名賢小記,上卷, 邢布衣先生,頁9。 沈周 師承 沈周(明)(1994),明清史料彙編:杜東原先 生年譜,頁1。 9 沈方 沈訥 父子 聞人詮(明)(修)、陳沂(明)(纂)(1988),沈 訥,嘉靖‧南畿志,卷14,頁37下。 沈愚 父子 潘介祉(清)(1986),明詩人小傳稿,第1卷, 頁45。 10 沈愚 沈世麟 祖孫 葉恭煥(明)(1969),吳下冢墓遺文續編,玄 朗先生墓碣,頁395。 11 劉溥 湯胤勣 朋友(景泰 十才子) 潘介祉(清)(1986),明詩人小傳稿,第1卷, 頁45。沈愚 蘇平 蘇正 晏鐸 王淮 王貞慶 http://joemls.tku.edu.tw ii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編號 姓名 姓名 社會關係 資料出處(僅舉一種為例) 蔣主忠 蔣主孝 徐震 鄒亮 12 葉春 葉明 父子 潘介祉(清)(1986),明詩人小傳稿,第13 卷,頁484。 葉盛 父子 蘇茂相(明)(1991),編中名公姓氏,頁565。 13 張和 (1420-1474) 張安甫 父子 王世貞(明)(1991b),邢州守天方張先生安 府,頁684。 張穆 兄弟 焦竑(明)(1965e),按察副使張君和傳,頁 63。 14 葉盛 (1420-1474) 劉昌 朋友 文震孟(明)(1925),姑蘇名賢小記,上卷, 大中大夫劉公,頁16。 陸容 朋友 焦竑(明)(1965f),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陸公 榮墓碑,頁32。 葉晨 父子 張大復(明)(1997b),皇明崑山人物傳,頁9。 15 劉昌 (1424-1480) 朱存理 朋友 朱存理(明)(1986),跋劉太中遺翰,頁14。 楊循吉 師承、舅甥 牛若麟等(明)(1990),崇禎‧吳縣志,第48 卷,頁47上。 劉嘉䋭 父子 牛若麟等(明)(1990),崇禎‧吳縣志,第47 卷,頁45下。 劉本道 曾祖孫 焦竑(明)(1965g),廣東布政使司左參政劉公 昌墓誌銘,頁28。劉天祐 祖孫 劉公禮 父子 16 沈周 (1427-1509) 劉鈺 朋友 張昶(明)(1997a),方外,頁26。 都穆 師承、朋友 史鑑 朋友 文林 朋友 邢參 朋友 祝允明 朋友 吳寬 朋友 李太僕 朋友 沈澄 祖孫 潘介祉(清)(1986),明詩人小傳稿,第7卷, 頁243-244。 沈恒 父子 張昶(明)(1997a),方外,頁26。 陳寬 朋友 王鴻緒(清)(1991b),隱逸‧沈周,頁536。 孫艾 師承 錢謙益(清)(1985),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上‧ 孫處士艾,頁421。 沈雲鴻 父子 文徵明(明)(1986d),沈維時墓誌銘,頁1。 17 史鑑 (1434-1496) 張淵 朋友 張昶(明)(1997b),逸民,頁25。 史兆斗 後世子孫 王士禎(清)(1997),史辰伯,頁10。 18 吳寬 (1435-1504) 沈周 朋友 朱竹垞(清)(1991a),吳寬,頁702。 史鑑 朋友 19 陸容 (1436-1497) 陸申 父子 文林(明)(1997b),故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陸 公墓誌銘,頁11。 20 陸溥 (1436-1477) 陸完 父子 李東陽(明)(1986),贈文林郎廣西道監察御 史陸君墓表,頁17。 21 朱存理 (1444-1513) 劉鈺 朋友 焦竑(明)(1965b),朱性甫先生存理墓誌銘, 頁38。吳寬 朋友 沈周 朋友 文徵明 朋友 http://joemls.tku.edu.tw iii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編號 姓名 姓名 社會關係 資料出處(僅舉一種為例) 楊循吉 朋友 都穆 朋友 邢參 朋友 杜瓊 師承 潘介祉(清)(1986),明詩人小傳稿,第1卷, 頁48。邢量 師承 朱凱 朋友 22 文林 (1445-1499) 文徵明 父子 尹守衡(明)(1991b),康楊桑顧朱劉文唐祝列 傳第七十三,頁369。 楊循吉 表妹婿 文林(明)(1997a),明故中順大夫浙江溫州府 知府文君墓碑銘,頁14。 23 王鏊 (1450-1524) 徐源 朋友 王鏊(明)(無日期),王文恪公集,第13卷, 瓜涇集序,頁6。 吳寬 朋友 王鏊(明)(無日期),王文恪公集,第13卷, 匏菴家藏集序,頁2。 祝允明 師承 祝允明(明)(1971c),祭王文恪公文,頁 1365-1366。 王琬 父子 閻湘蕙等(清)(1991a),王鏊,頁578-579。 王延喆 父子 文徵明(明)(1986b),太傅王文恪公傳,頁6。 王延素 父子 王延凌 父子 王延昭 父子 24 邢參 邢量 祖孫 文震孟(明)(1925),姑蘇名賢小記,上卷, 邢布衣先生,頁9。 徐禎卿 朋友(東莊 十友) 朱竹垞(清)(1991b),邢參,頁115。 吳爟 文徵明 蔡羽 錢同愛 陳淳 湯珍 王守 王寵 張靈 25 伊彤 陳繼 朋友 牛若麟等(明)(1990),崇禎‧吳縣志,第49 卷,頁7上。金問 朋友 魏驥 朋友 周忱 朋友 陳璉 朋友 杜瓊 朋友 文震孟(明)(1925),姑蘇名賢小記,上卷, 淵孝先生杜東原,頁13-14。 伊恒 父子 牛若麟等(明)(1990),崇禎‧吳縣志,第49 卷,頁8上。 伊侃 族人 吳寬(明)(1986),伊氏重修族譜序,頁4-5。 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家藏集,第42卷。 26 孫艾 (1452-1526) 孫紀 父子 姚宗儀(明)(1989),常熟縣志,第15卷,頁 1上。 孫舟 父子 姚宗儀(明)(1989),常熟縣志,第15卷,頁 1下。孫耒 父子 http://joemls.tku.edu.tw iv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編號 姓名 姓名 社會關係 資料出處(僅舉一種為例) 27 孫舟 孫樓 祖孫 焦竑(明)(1965c),典司理百川孫公樓墓誌 銘,頁59。 28 孫耒 孫七政 父子 姚宗儀(明)(1989),常熟縣志,第15卷,頁 2下。 29 張安甫 (1454-1537) 張寰 父子 歸有光(明)(1983),震川先生集, 第23卷, 通政使司右參議張公墓表,頁6。 30 楊循吉 (1458-1546) 劉嘉䋭 表兄弟 牛若麟等(明)(1990),崇禎‧吳縣志,第47 卷,頁46上。 祝允明 表姐夫 祝允明(明)(1971a),刻沉石田詩序,頁 1554。沈雲鴻 31 都穆 (1459-1525) 朱凱 朋友 張萱(明)(1991c),臨財,頁112。 楊循吉 朋友 劉鳳(明)(1997b),都穆,頁25。 祝允明 朋友 王守仁 朋友 陸采 師承 焦竑(明)(1965a),天池山人陸采墓誌銘,頁 94。 顧元慶 師承 朱謀垔(明)(1991),袁長史福徵,頁443- 444。 32 劉嘉䋭 (1468-1491) 劉穉孫 父子 牛若麟等(明)(1990),崇禎‧吳縣志,第47 卷,頁49上。 33 文徵明 (1470-1559) 良俊 朋友 文徵明(明)(1986c),先君行略,頁2-3。 唐寅 朋友 王寵 朋友 楊循吉 朋友 徐禎卿 朋友 尹守衡(明)(1991b),康楊桑顧朱劉文唐祝列 傳第七十三,頁370。 陳淳 朋友 王兆雲(明)(1991a),文徵仲,頁165。 陸師道 師承、朋友 王穀祥 朋友 王寵 朋友 周天球 師承、朋友 文彭 父子 文嘉 父子 袁袠 朋友 文徵明(明)(1986e),廣西提學僉事袁君墓誌 銘,頁8。 閻起山 朋友 文徵明(明)(1986a),亡友閻起山墓誌銘,頁 4。 錢同愛 朋友 過庭訓(明)(1991a),南直隸蘇州府五,頁 50。 祝允明 朋友 尹守衡(明)(1991b),康楊桑顧朱劉文唐祝列 傳第七十三,頁376。 朱良育 朋友 徐禎卿(明)(1936),新倩籍序,頁5。 劉嘉䋭 朋友 牛若麟等(明)(1990),崇禎‧吳縣志,第47 卷,頁46上。 陸伸 朋友 周士佐(明)(1990),人物‧陸伸,頁39下。 周天球 朋友 王世貞(明)(1970),周公瑕先生七十壽序, 頁2132。 沈周 師承 王兆雲(明)(1991a),文徵仲,頁158-159。 吳寬 師承 何良俊(明)(1997),詩三,頁236。 錢穀 師承 朱竹垞(清)(1991d),錢穀,頁384。 http://joemls.tku.edu.tw v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編號 姓名 姓名 社會關係 資料出處(僅舉一種為例) 34 唐寅 (1470-1523) 王寵 親家 祝允明(明)(1971b),唐子畏墓誌并銘,頁 1227。 35 朱良育 柳僉 朋友 葉昌熾(清)(1980e),草堂寂寞面湖開林界山 窩老此才俯仰古今同一慨鄭俞姓字亦蒿萊,頁 102。 36 顧道隆 文徵明 朋友 錢謙益(清)(1929h),顧君升墓誌銘,頁17下。 文彭 朋友 文嘉 朋友 祝允明 朋友 顧世峻 父子 錢謙益(清)(1929h),顧君升墓誌銘,頁17 下1。 37 顧夢川 顧潛 父子 黃之雋等(清)(1967),人物志,頁38上。 顧天埈 父子 張弘道(明)(1991a),探花顧天埈,頁589- 590。 38 蔡羽 (? -1541) 王寵 師承 王鴻緒(清)(1991a),文苑三‧文徵明,頁 434。 39 錢同愛 (1475-1549) 文彭 岳父 文徵明(明)(1986f),錢孔周墓誌銘,頁8。 40 顧元慶 (1487-1565) 王鏊 妹婿 王穉登(明)(1619),王百穀集二十一種,下 卷,顧大有先生墓表,頁3。 41 黃魯曾 (1487-1561) 黃異 父子 張萱(明)(1991a),好學,頁706。 黃省曾 兄弟 黃道美 父子 皇甫汸(明)(1972),四庫全書珍本:皇甫司 勳集,第54卷,黃先生墓誌銘,頁9。黃道貴 父子 黃河水 父子 42 吳中英 (1488-1538) 歸有光 朋友 葉恭煥(明)(1969),吳下冢墓遺文續編,明 吳秀甫先生墓表,頁355。 43 文彭 (1489-1573) 錢穀 朋友 王世貞(明)(1577),弇州山人四部稿,第84 卷,錢穀先生小傳,頁12上。 陸士仁 翁婿 趙用賢(明)(1902),松石齋文集,第17卷, 尚寶司少卿五湖陸先生行狀,頁4。 文元發 父子 姚希孟(明)(1628),棘門集,第5卷,文起 先生元配陸碩人行狀,頁80。 44 陸粲 (1494-1551) 陸采 兄弟 焦竑(明)(1965a),天池山人陸采墓誌銘,頁 94。 陸延枝 父子 文震孟(明)(1925),姑蘇名賢小記,下卷, 給諫貞山先生陸公,頁13。 45 王延喆 王有壬 父子 趙用賢(明)(1902),松石齋文集,第17卷, 太常寺少卿文峰王公行狀,頁21。 46 王延陵 劉鳳 朋友 牛若麟等(明)(1990),崇禎‧吳縣志,第48 卷,頁52上。張憲翼 朋友 47 王穀祥 (1501-1568) 文彭 朋友 牛若麟等(明)(1990),崇禎‧吳縣志,第48 卷,頁56上。文嘉 朋友 袁尊尼 朋友 48 袁鼒 袁鼏 兄弟 袁袠(明)(1547),袁永之集,第17卷,封安 人母葛氏行狀,頁3。袁表 父子 49 袁袠 (1502-1547) 袁表 兄弟 袁袠(明)(1547),袁永之集,第1卷,袁永 之文集序,頁1。袁褧 兄弟 王寵 朋友 50 楊舫 楊集 父子 張萱(明)(1991b),建言中,頁779。 楊儀 父子 馮復京(明)(1991a),文苑,頁149-151。 http://joemls.tku.edu.tw vi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編號 姓名 姓名 社會關係 資料出處(僅舉一種為例) 51 葉夢淇 王世貞 姑丈 王世貞(明)(1577),弇州山人四部稿,第84 卷,錢穀先生小傳,頁14下。 葉良才 父子 王世貞(明)(1577),弇州山人四部稿,第84 卷,錢穀先生小傳,頁16上。52 葉良才 葉恭煥 父子 葉恭炫 父子 53 葉恭煥 葉國華 曾孫 秦瀛(清)(1985),傳畧,頁412。 54 葉國華 葉奕苞 父子 55 歸有光 (1506-1571) 周孺允 朋友 歸有光(明)(1983),震川先生集,第5卷, 題瀛涯勝覽,頁115。台北市:源流出版社。 張寰 朋友 歸有光(明)(1983),震川先生集,第23卷, 通政使司右參議張公墓表,頁8。 沈果 姻親 歸有光(明)(1983),震川先生集,第19卷, 沈貞甫墓誌銘,頁472。台北市:源流出版社。 魏希明 妹婿 葉恭煥(明)(1969),吳下冢墓遺文續編,魏 誠甫行狀,頁364。 56 錢穀 (1508-1572) 錢允治 父子 朱竹垞(清)(1991c),錢允治,頁664。 57 黃姬水 (1509-1574) 黃省曾 父子 姚宗儀(明)(1989),常熟縣志,第15卷,頁 2下。 祝允明 師承 王鴻緒(清)(1991a),文苑三‧文徵明,頁 433。 58 陸師道 (1511-1574) 王寵 師承 趙用賢(明)(1902),松石齋文集,第17卷, 尚寶司少卿五湖陸先生行狀,頁3。 陸粲 朋友 王兆雲(明)(1991c),陸子傳,頁343。 袁袠 朋友 王寵 朋友 張鳳翼 朋友 文彭 朋友 袁表 朋友 袁袠(明)(1547),袁永之集,第1卷,袁永 之文集序,頁3。袁褧 朋友 陸士謙 父子 趙用賢(明)(1902),松石齋文集,第17卷, 尚寶司少卿五湖陸先生行狀,頁4。陸士仁 父子 陸卿子 父女 趙用賢(明)(1902),松石齋文集,第17卷, 尚寶司少卿五湖陸先生行狀,頁4。 趙宧光 岳父 鄒漪(清)(1994),明清史料彙編:啟禎野乘, 第14卷,趙隱君傳,頁516。 王穀祥 師承 王世貞(明)(1991c),陸五湖先生師道,頁 763。 59 周天球 (1514-1595) 祝允明 朋友 王世貞(明)(1970),周公瑕先生七十壽序, 頁2129。都穆 朋友 唐寅 朋友 錢同愛 朋友 湯珍 朋友 陳淳 朋友 王寵 朋友 王穀祥 朋友 陸師道 朋友 劉鳳 朋友 劉鳳(明)(1997a),立春日集周公瑕止園序,頁20。 史兆斗 朋友 王士禎(清)(1997),史辰伯,頁8。 王穉登 朋友 http://joemls.tku.edu.tw vii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編號 姓名 姓名 社會關係 資料出處(僅舉一種為例) 60 孫樓 (1516-1584) 孫胤伽 祖孫 馮復京(明)(1991a),文苑,頁162。 61 劉鳳 (1517-1600) 史兆斗 師承 汪琬(清)(1967),史兆斗傳,頁15下。 62 陸卿子 (1522-1572) 趙宧光 姻親 鄒漪(清)(1994),明清史料彙編:啟禎野乘, 第14卷,趙隱君傳,頁516。 63 何鈁 (1525-1603) 何墨 父子 錢謙益(清)(1929b),故淮府左長史何公墓誌 銘,頁7下。 何允澄 父子 湯日昭、王光蘊等(明)(1997),治行志,頁 42上。何允泓 父子 64 王世貞 (1526-1590) 李攀龍 朋友 王鴻緒(清)(1991a),文苑三‧文徵明,頁 440。 王忬 父子 過庭訓(明)(1991b),南直隸蘇州府六,頁 128。 王燾真 師承 何喬遠(明)(1993),名山藏,文苑記,頁 5401。 王世懋 兄弟 尹守衡(明)(1991a),王世貞,頁398。 王錫爵 朋友 王鴻緒(清)(1991a),文苑三‧文徵明,頁 434。 袁尊尼 朋友 王世貞(明)(1991a),亡弟中順大夫太常寺少 卿敬美行狀,頁503。王穀祥 朋友 文彭 朋友 周天球 朋友 俞允文 朋友 黃姬水 朋友 張鳳翼 朋友 張獻翼 朋友 王鑑 曾祖孫 竇鎮(清)(1985),順治朝,頁52。 65 秦四麟 孫胤伽 岳父 鄭鐘祥(清)(1904),常昭合志稿,第32卷, 藏書家,頁23。 66 孫胤伽 馮復京 朋友 馮舒(清)(1985d),孫胤伽,頁353。 何德潤 朋友 馮復京(明)(1991b),自敘,頁183。 67 何錞 秦四麟 朋友 馮舒(清)(1985b),何述皐,頁359。 68 張鳳翼 (1527-1613) 張燕翼 兄弟 王兆雲(明)(1991c),陸子傳,頁343-344。 張獻翼 兄弟 張滂 父子 潘介祉(清)(1986),明詩人小傳稿,第3卷, 頁107。 69 孫七政 (1528-1600) 王世貞 朋友 馮舒(清)(1985c),孫林,頁335。 莫廷韓 朋友 黃省曾 朋友 王世貞(明)(1577),弇州山人四部稿,第84 卷,錢穀先生小傳,頁17下。黃姬水 朋友 孫林 父子 姚宗儀(明)(1989),常熟縣志,第15卷,頁 4上。孫森 父子 70 文元發 (1529-1602) 文震孟 父子 鄒漪(清)(1994),明清史料彙編:啟禎野乘, 第1卷,文文肅傳,頁38。 71 王錫爵 (1534-1610) 王夢祥 父子 申時行(明)(1997),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禮 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王公神道碑銘,頁10。 王鼎爵 兄弟 張弘道(明)(1991b),會元王錫爵,頁507。 王叔承 朋友 王兆雲(明)(1991b),王叔承,頁715。 黃翼聖 姻親 王錫爵(明)(1997),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 保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贈太保諡文肅荊石王 先生行狀,頁67上。 http://joemls.tku.edu.tw viii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編號 姓名 姓名 社會關係 資料出處(僅舉一種為例) 王侃 父子 閻湘蕙等(清)(1991b),明清史料彙編:明鼎 甲徵信錄,王錫爵,頁15上-下。 王衡 父子 查繼佐(清)(1991),王錫爵,頁636。 72 王侃 王銑 父子 73 趙用賢 (1535-1596) 趙琦美 父子 龔立本(清)(1991),趙祖美,頁101-102。 趙祖美 父子 74 王世懋 (1536-1588) 周天球 朋友 汪道昆(明)(1951),太函集,第67卷,明故 中順大夫南京常寺少卿瑯琊王次公墓碑,頁 20。 俞允文 朋友 黃姬水 朋友 王士駰 父子 汪道昆(明)(1951),太函集,第67卷,明故 中順大夫南京常寺少卿瑯琊王次公墓碑,頁 21。 王士騄 父子 75 何德潤 (1569-1622) 馮復京 姑丈 馮復京(明)(1991a),文苑,頁165。 何允泓 堂兄弟 鄭鐘祥(清)(1904),常昭合志稿,第32卷, 藏書家,頁24。 76 馮復京 (1573-1622) 顧雲鴻 朋友 馮舒(清)(1985e),顧雲鴻,頁315。 馮舒 父子 錢謙益(清)(1929e),馮嗣宗墓誌銘,頁13上。 馮偉節 父子 馮知十 父子 馮班 父子 77 文震孟 (1574-1636) 趙宧光 朋友 姚希孟(明)(1628),棘門集,第5卷,文起 先生元配陸碩人行狀,頁77。 顧雲鴻 師承 葉昌熾(清)(1980b),石川張氏崇古樓潁川陳 氏至樂樓藏書充棟與汗牛足敵懷煙顧孝柔,頁 95。 78 許自昌 (1578-1623) 許朝相 父子 李流芳(明)(1972),四庫全書珍本:檀園集, 第9卷,許母陸孺人行狀,頁6。許元溥 父子 許心扆 父子 葉昌熾(清)(1980c),杉青牐畔表孤忠父子南 湖世攷工八十櫝書前進士西臺淚灑杜鵑紅,頁 175。 79 錢謙益 (1582-1664) 錢世揚 父子 姚宗儀(明)(1989),常熟縣志,第11卷,頁 21上。 何德潤 朋友 錢謙益(清)(1929a),何仲容墓誌銘,頁23下。 毛晉 師承、朋友 羅炳綿(1978),清初錢毛諸藏書家與學風考, 頁255-256。 錢曾 師承、朋友 李如一 朋友 錢裔肅 朋友 趙琦美 朋友 徐 朋友 陸貽典 朋友 馮舒 朋友 黃翼聖 朋友 錢謙益(清)(1929f),黃子羽六十壽序,頁7。 歸莊 師承 鄧之誠(清)(1985),先正,頁30。 錢曾 族人 黃宗羲(清)(1985),先正,頁393。 錢朝鼎 族人 柳如是 夫妻 錢陸燦 族孫 李桓(清)(1985a),文藝七,頁264。 http://joemls.tku.edu.tw ix陳冠至、陳柏溢、黃敬程:孰執牛耳?明代蘇州藏書家社群的數位人文解析 編號 姓名 姓名 社會關係 資料出處(僅舉一種為例) 錢裔肅 從孫 錢謙益(清)(1929c),族孫嗣美合葬墓誌銘, 頁23。錢召 族孫 錢名 族孫 錢魯 族孫 80 譚應明 譚應徵 兄弟 錢謙益(清)(1929d),跋真誥,頁10。 81 何允泓 (1585-1625) 何大成 父子 葉昌熾(清)(1980a),小兒逃塾含飴樂巧婦深 閨得寶歌去恐不來來欲色愛結癖比如何,頁 144。 82 何大成 (? -1643) 馮舒 朋友 馮舒(清)(1985a),何大成,頁318。 83 王時敏 (1592-1680) 王鑑 族人 清國史館(1985c),藝術三,頁452。 84 錢謙貞 (1593-1646) 錢謙益 兄弟 錢謙益(清)(1985),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下‧ 錢秀才謙貞,頁600。馮舒 朋友 錢孫保 父子 葉昌熾(清)(1980d),東澗方羊如海若述古猶 能得什三羣從翩翩雖嗜古執圭僅許視諸男,頁 196。 錢孫艾 父子 85 黃翼聖 (1596-1659) 何允泓 朋友 錢謙益(清)(1929g),蓮蕊居士傳,頁4。 86 毛晉 (1599-1659) 毛清 父子 蔡冠洛(1985),藝術‧文學,頁323。 毛襄 父子 清國史館(1985b),文苑傳二,頁807。 毛褒 父子 毛袞 父子 毛表 父子 毛扆 父子 87 金俊明 (1602-1675) 金永昌 父子 李桓(清)(1985c),隱逸十六,頁612。 彭行先 朋友 李桓(清)(1985c),隱逸十六,頁603。 金侃 父子 竇鎮(清)(1985),順治朝,頁67。 88 吳䎖 (1610-1655) 金俊明 朋友 (復社) 清國史館(1985a),文苑傳一,頁669。 顧炎武 李桓(清)(1985b),儒行六,頁124。 歸莊 清國史館(1985a),文苑傳一,頁674。 許元溥 黃宗羲(清)(1969a),許元溥,頁38下。 黃宗羲 清國史館(1985a),文苑傳一,頁674。 劉城 黃宗羲(清)(1969b),劉城,頁17。 林馮悰 張其淦(近人)(1985),馮儼公、許孟宏,頁 321。 89 錢陸燦 (1612-1698) 徐乾學 朋友 李桓(清)(1985a),文藝七,頁263。 90 歸莊 (1613-1673) 葉奕苞 朋友 趙經達(清)(1994),明清史料彙編:歸玄恭 先生年譜,康熙4年乙巳條下,頁39。 金俊明 姻親 趙經達(清)(1994),明清史料彙編:歸玄恭 先生年譜,永曆16年壬寅條下,頁36。 91 顧炎武 (1613-1682) 徐乾學 舅甥 李桓(清)(1985b),儒行六,頁133。 92 陸貽典 (1617- ?) 馮班 朋友 吳德旋(清)(1985),陸敕先,頁156。 葉樹蓮 朋友 鄭鐘祥(清)(1904),常昭合志稿,第32卷, 藏書家,頁26。 馮舒 朋友 吳德旋(清)(1985),陸敕先,頁156。 93 馮武 (1627-1708) 毛晉 翁婿 李放(清)(1985),馮武,頁46。 94 錢曾 (1629-1701) 錢沅 父子 鄭鐘祥(清)(1904),常昭合志稿,第32卷, 藏書家,頁26。http://joemls.tku.edu.tw x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5 : 3 (2018) 編號 姓名 姓名 社會關係 資料出處(僅舉一種為例) 95 徐乾學 (1631-1694) 徐開法 父子 李元度(清)(1985),名臣,頁238。 徐元文 兄弟 李桓(清)(1985b),儒行六,頁133。 徐秉義 兄弟 錢儀吉(清)(1985),康熙朝宰輔中,頁462。 徐亮采 兄弟 96 葉奕 葉樹廉 兄弟 錢曾(清)(1937),陸德明經典釋文三十卷, 頁15。 97 毛扆 (1640- ?) 陸貽典 翁婿 清國史館(1985b),文苑傳二,頁807。 http://joemls.tku.edu.tw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s 55 : 3 (2018) : 243-284 DOI:10.6120/JoEMLS.201811_55(3).0019.RS.AM Br ief C om m un ica tio n ψ Please visit our official website of JoEMLS for the electronic file of Appendix 1. Social Network Relationships of Suzhou Book Collectors in Ming Dynasty. a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b MA Student,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c Librarian, Library of Hsin Sheng College of Medical Care and Management * To whom all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E-mail: 080677@mail.fju.edu.tw Who Was the Key Figure?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Suzhou Book Collector Groups in Ming Dynasty through a Digital Humanities Approachψ Kuan-chih Chena* Bo-Yi Chenb Ching-Cheng Huangc Abstract In Ming Dynasty, the characteristic of social congregation among the Suzhou (蘇 州) book collectors were extremely prevalent. The characteristic echoed with Ming Dynasty’s “Wuzhong Wenyuan” (吳中文苑). The Suzhou book collector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collection culture at Suzhou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nd even on the collection culture all over the countr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ocial linkages between ancient book collector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our categories, namely through linkages via consanguinity (relationship by blood), affinity (relationship by marriage), same school of thoughts, or friendship. However, historical records on these four linkages are enormous and fragmented. Processing and analyzing such records is difficult. Therefor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utilize digital humanity technology by selecting the social communit y analysis sof t ware to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on Suzhou book collectors in Ming Dynasty, aims to depict the four major social network models of the Suzhou book collectors, and to identify the heritage or connection through the difference periods. The study also aims to identif y the core social groups among the Suzhou book collector communities in Ming Dynasty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and to provide answers questions such as the identity of core members in the social communities. The result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previous perception, and can serve as a good clarification, and another good reference to the public. Keywords: Ming Dynasty, Suzhou, Book collector communities, Digital humanities SUMMARY The group personality of literates in Ming Dynasty was obvious due to a trend of literates valuing a personality of being socially active. The literates of http://joemls.tku.edu.tw 268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s 55 : 3 (2018) Ming Dynasty tended to gather for honoring certain topics; they even gathered and formed social groups of two to thousands of members for certain common hobbies or specific goals, including societies of poetry, literature and composition, wine tasting, book transcribing, etc. They had regular or irregular meet-ups, forming a special trend among literates of that era. After the Song Dynasty, with the prevalence of woodblock printing technology, there had been a trend of book collecting by private sectors happening in Jiang Nan, the south part of China. Suzhou had been a place with gathering of literary talents who had hobbies of collecting books, thus developing its own unique style and culture of collec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Ming Dynasty,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literary groups in Jiang Nan, the literates in Suzhou developed a unique literary tradition and cultural style incorporating local features and era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thus had been termed by contemporary scholars as Suzhou Wenyuan or Wuzong Wenyuan, suggesting its importance as a literary center. Book collecting had been the major activity of Suzhou literates, thu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s of book collectors in literate groups is of its importance. In this article,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use a social group analysis softwa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Network, to analyze and investigate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Suzhou book collectors in Ming Dynasty, and identified the four social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blood relatives, relatives-in-law, masters- apprentices, and friends.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when using UCINET to study the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ancient cultures, it is not as easy as using i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of nodes in contemporary social groups, and tends to be limited by the over-direct and simplified descriptions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historical materials, thus the full use of some functions designed by UCINET cannot be made.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five indicators including network density, degree centrality, betweenness centrality, closeness centrality and cliques were adopted to longitudinally investigate the social network developments of Suzhou book collectors during the whole Ming Dynasty, and the Ming Dynasty was further categorized into four periods, including Hongwu- Tianshun (1368-1464), Chenghua-Zhengde (1465-1521), Jiajing-Wanli (1522- 1620), and Tianqi-early Qing Dynasty (1621-1662). Through the study of core figures of different periods generated and retrieved from the software, the network relationships and legacy developments of Suzhou book collector groups of each period in Ming Dynasty were identified. In terms of network density, among the four periods in Ming Dynasty of Suzhou book collector groups, the Hongwu-Tianshun period was of the lowest number of book collector groups, and the lowest possibility of collaborating with each other http://joemls.tku.edu.tw 269Chen, Chen, & Huang: Who Was the Key Figure? among the groups, thus there had been not many large-scale local groups of book collectors during that period. In the contrary, the Chenghua-Zhengde period was of the highest number of Suzhou book collector groups, and the highest possibility of collabora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forming larger-scale book collector groups, thus there had been more large-scale book collector groups during this peri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egree centrality, we can see that Wen Zhengming, a Suzhou-born book collector active in the Suzhou Wenyuan during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had the highest degree centrality, and was the core figure of Suzhou book collector groups during the whole Ming Dynasty. The core figures of book collector groups of each period were Quenshan-born Shen Yu (Hongwu- Tianshun period), Changzhou-born Wen Zhengming (Chenghua-Zhengde period), Taichang-born Wang Shizhen (Jiajing-Wanli period) and Changshou-born Qian Qianyi (Tianqi-early Qing Dynasty). Among the four periods, the book collector groups during the Chenghua-Zhengde period were the most active, followed by the book collector groups of the Tianqi-early Qing Dynasty period. The book collector groups of the Jiajing-Wanli period was of the lowest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etweenness centrality, the betweenness of each member of Suzhou book collector groups in Ming Dynasty can be quantified, for comparison of the importance in terms of betweenness among social networks. In terms of the Suzhou book collector groups in the whole Ming Dynasty, Qian Qianyi, a Changshou- born book collector active during the Tianqi-early Ming Dynasty period, was of the highest in betweenness centrality, and was the figure with the most between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zhou book collector groups in Ming Dynas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loseness centrality, we can see who the Suzhou book collector that could connect with other nodes without being through others was, that is, who the most socially active book collector w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uang Jishui, a Wu-born book collector active during the Jiajing-Wanli period, was the most socially active as an independent book collector. The analysis of cliques can reveal the number of book collector groups. During the whole Ming Dynasty, there were 79 Suzhou book collector groups, among which the largest group was of 18 members and with Wen Zhengming as the leading figure. From the data automatically calculated through the built-in partial indicators of UCINET, the information regarding key figures and core groups of Suzhou book collector group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in Ming Dynasty has been revealed. Furthermore, in this study, the complicated content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had been presented in a quantified, pictorized and visualized fashion, for revealing various scientific models of Suzhou book collector groups of different periods in Ming Dynasty. It is expected to deepen scholars’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and to present a study with result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tudies.http://joemls.tku.edu.tw 270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s 55 : 3 (2018) ROMANIZED & TRANSLATED REFERENCE FOR ORIGINAL TEXT Hanneman, R. A., & Riddle, M.(2013)。社會網絡分析方法:UCINET的應用(陳世榮 譯)。高雄市:巨流。(原著出版於1998年)【Hanneman, R. A., & Riddle, M. (2013). Introduction to social network method (Roger S. Chen, Trans.). Kaohsiung: Chuliu.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8) (in Chinese)】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2018)。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檢索 自https://projects.iq.harvard.edu/chinesecbdb。【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2018). 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 project (CBDB). Retrieved from https:// projects.iq.harvard.edu/chinesecbdb (in Chinese)】 尹守衡(明)(1991a)。王世貞。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史竊列傳(第96卷, 頁394-399)。台北市:明文書局。【Yin, Shou Heng (Ming). (1991a). Wang Shi Zhen.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Mingshi qie liezhuan (Vol. 96, pp. 394- 399).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尹守衡(明)(1991b)。康楊桑顧朱劉文唐祝列傳第七十三。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 叢刊。明史竊列傳(第95卷,頁345-388)。台北市:明文書局。【Yin, Shou Heng (Ming). (1991b). Kang Yang Sang Gu Zhu Liu Wen Tang Zhu liezhuan di qishisan.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Mingshi qie liezhuan (Vol. 95, pp. 345-388).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文林(明)(1997a)。明故中順大夫浙江溫州府知府文君墓碑銘。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文溫州集(第12卷,頁4上-8下)。台南 市:莊嚴文化。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Wen, Lin (Ming). (1997a). Ming gu zhong shundaifu Zhejiang Wenzhoufu zhifu wenjun mubeiming. In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Bianzuan Weiyuanhui (Ed.),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Wen Wenzhou ji (Vol. 12, pp. Top of 4-Bottom of 8). Tainan: Solemn Culture Business Co., Ltd. Ju Beijing tushuguan cang Mingkeben yingyin. (in Chinese)】 文林(明)(1997b)。故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陸公墓誌銘。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 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文溫州集(第9卷,頁9上-11下)。台南市:莊嚴文 化。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Wen, Lin (Ming). (1997a). Gu Zhejiang buzheng shisi youcanzheng Lugong muzhiming. In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Bianzuan Weiyuanhui (Ed.),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Wen Wenzhou ji (Vol. 9, pp. Top of 9-Bottom of 11). Tainan: Solemn Culture Business Co., Ltd. Ju Beijing tushuguan cang Mingkeben yingyin. (in Chinese)】 文徵明(明)(1986a)。亡友閻起山墓誌銘。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甫田集(第29卷,頁3上-5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Wen, Zheng Ming (Ming). (1986a). Wangyou Yan qishan muzhiming. In Yun Ji et al. (Qing) (Zongzuan), Jingyin Wenyuange Siku Quanshu. Futian ji (Vol. 29, pp. Top of 3-Top of 5).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in Chinese)】 文徵明(明)(1986b)。太傅王文恪公傳。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甫田集(第28卷,頁1上-18下)。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Wen, Zheng Ming (Ming). (1986b). Taifu Wang WenKe gong zhuan. In Yun Ji et al. (Qing) (Zongzuan), Jingyin Wenyuange Siku Quanshu. Futian ji (Vol. 28, pp. Top of 1-Bottom of 18).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in Chinese)】 http://joemls.tku.edu.tw 271Chen, Chen, & Huang: Who Was the Key Figure? 文徵明(明)(1986c)。先君行略。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甫田 集(第36卷,頁1上-8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Wen, Zheng Ming (Ming). (1986c). Xianjun xinglue. In Yun Ji et al. (Qing) (Zongzuan), Jingyin Wenyuange Siku Quanshu. Futian ji (Vol. 36, pp. Top of 1-Top of 8).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in Chinese)】 文徵明(明)(1986d)。沈維時墓誌銘。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甫田 集(第29卷,頁1上-3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Wen, Zheng Ming (Ming). (1986d). Shen Weishi muzhiming. In Yun Ji et al. (Qing) (Zongzuan), Jingyin Wenyuange Siku Quanshu. Futian ji (Vol. 29, pp. Top of 1-Top of 3).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in Chinese)】 文徵明(明)(1986e)。廣西提學僉事袁君墓誌銘。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 閣四庫全書。甫田集(第33卷,頁8上-12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Wen, Zheng Ming (Ming). (1986e). Guangxi tixue qianshi Yuanjun muzhiming. In Yun Ji et al. (Qing) (Zongzuan), Jingyin Wenyuange Siku Quanshu. Futian ji (Vol. 33, pp. Top of 8-Top of 12).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in Chinese)】 文徵明(明)(1986f)。錢孔周墓誌銘。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甫田集(第33卷,頁5上-8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Wen, Zheng Ming (Ming). (1986f). Qian Kongzhou muzhiming. In Yun Ji et al. (Qing) (Zongzuan), Jingyin Wenyuange Siku Quanshu. Futian ji (Vol. 33, pp. Top of 5-Top of 8).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in Chinese)】 文震孟(明)(1925)。姑蘇名賢小記(上、下卷)。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藏光緒八年長 洲蔣氏心矩齋校刊本。【Wen, Zhen Meng (Ming). (1925). Gusu mingxian xiaoji (Vols. I-II). Taipei: Academia Sinica cang Guangxu 8nian Zhangzhou Jiangshi xinjuzhai jiaokanben. (in Chinese)】 牛若麟等(明)(1990)。崇禎‧吳縣志(第47-49、52卷)。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崇 禎刻本影印。【Niu, Ruo Lin (Ming). (1990). Chongzhen: Wuxian zhi (Vols. 47-49, 52).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shudian. Ju Ming Chongzhen keben yingyin. (in Chinese)】 王士禎(清)(1997)。史辰伯。在新文豐(編),叢書集成三編。池北偶談(第11卷, 頁8上)。台北市:成文出版社。據清代筆記叢刊本影印。【Wang, Shi Zhen (Qing). (1997). Shi Chen Bo. In Xin Wen Feng (Ed.), Congshu Jicheng San Bian. Chi bei outan (Vol. 11, p. Top of 8).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 Ltd. Ju Qing dai biji congkanben yingyin. (in Chinese)】 王世貞(明)(1577)。弇州山人四部稿(第84卷)。台北市: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5年王氏 世經堂刊本。【Wang, Shi Zhen (Ming). (1577). Yanzhou shanren sibugao (Vol. 84). Taipei: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cang Ming Wanli 5nian Wangshi shijingtang kanben. (in Chinese)】 王世貞(明)(1970)。周公瑕先生七十壽序。在沈雲龍(編),明人文集叢刊。弇州山人 續稿(第39卷,頁2128-2134)。台北市:文海出版社。【Wang, Shi Zhen (Ming). (1970). Zhougong xia xiansheng qishi shouxu. In Yun Long Shen (Ed.), Ming Ren Wenji Congkan. Yanzhou shanren xugao (Vol. 39, pp. 2128-2134). Taipei: Wen Hai Press Company. (in Chinese)】 王世貞(明)(1991a)。亡弟中順大夫太常寺少卿敬美行狀。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 叢刊。弇州山人續稿碑傳(第140卷,頁495-536)。台北市:明文書局。【Wang, Shi Zhen (Ming). (1991a). Wangdi zhongshun dafu Taichangsi shaoqing jingmei xingzhuang.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Yanzhou shanren xugao beizhuan (Vol. http://joemls.tku.edu.tw 27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s 55 : 3 (2018) 140, pp. 495-536).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王世貞(明)(1 9 9 1 b)。邢州守天方張先生安府。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弇 州山人續稿碑傳(第148卷,頁683-688)。台北市:明文書局。【Wang, Shi Zhen (Ming). (1991b). Xingzhoushou tianfang Zhang xiansheng anfu.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Yanzhou shanren xugao beizhuan (Vol. 148, pp. 683-688).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王世貞(明)(1991c)。陸五湖先生師道。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弇州山人續稿 碑傳(第150卷,頁762-764)。台北市:明文書局。【Wang, Shi Zhen (Ming). (1991c). Lu Wu Hu xiansheng shidao.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Yanzhou shanren xugao beizhuan (Vol. 150, pp. 755-790).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王兆雲(明)(1991a)。文徵仲。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皇明詞林人物考(第7 卷,頁157-166)。台北市:明文書局。【Wang, Zhao Yun (Ming). (1991a). Wen zhen zhong.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Huangming cilin renwukao (Vol. 7, pp. 157-166).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王兆雲(明)(1991b)。王叔承。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皇明詞林人物考(第12 卷,頁711-718)。台北市:明文書局。【Wang, Zhao Yun (Ming). (1991b). Wang Shu Cheng.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Huangming cilin renwukao (Vol. 12, pp. 711-718).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王兆雲(明)(1991c)。陸子傳。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皇明詞林人物考(第 8卷,頁341-346)。台北市:明文書局。【Wang, Zhao Yun (Ming). (1991c). Lu Zi zhuan.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Huangming cilin renwukao (Vol. 8, pp. 341-346).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王錫爵(明)(1997)。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贈太保諡文肅荊 石王先生行狀。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王文肅 公全集(第55卷,頁49上-67下)。台南市:莊嚴文化。據首都圖書館藏明萬曆王時 敏刻本影印。【Wang, Xi Jue (Ming). (1997). Guanglu daifu shaobao jian taizi taibao libu shangshu jianjidian daxueshi zeng taibao shi Wensu Jingshi Wang xiansheng xingzhuang. In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Bianzuan Weiyuanhui (Ed.),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Wang Wensugong quanji (Vol. 55, pp. Top of 49-Bottom of 67). Tainan: Solemn Culture Business Co., Ltd. Ju Beijing tushuguan cang Mingkeben yingyin. (in Chinese)】 王穉登(明)(1619)。王百穀集二十一種(下卷)。台北市: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47年金 陵葉氏刊本。【Wang, Zhi Deng (Ming). (1619). Wang baigu ji ershiyizhong (Vol. II). Taipei: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cang Ming Wanli 47nian jinling yeshi kanben. (in Chinese)】 王鴻緒(清)(1991a)。文苑三‧文徵明。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史稿‧列 傳(第163卷,頁433-442)。台北市:明文書局。【Wang, Hong Xu (Ming). (1991a). Wen yuan san: Wen Zheng Ming.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Mingshigao: Liezhuan (Vol. 163, pp. 433-442).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王鴻緒(清)(1991b)。隱逸‧沈周。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史稿‧列傳(第 174卷,頁534-537)。台北市:明文書局。【Wang, Hong Xu (Ming). (1991b). Yinyi: Shen Zhou.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Mingshigao: Liezhuan (Vol. 174, pp. 534-537).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王鏊(明)(1990)。正德‧姑蘇志(第25、54-55卷)。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崇禎刻本 影印。【Wang, Ao (Ming). (1990). Zhengde: Gusuzhi (Vols. 25, 54-55) Shanghai, China: http://joemls.tku.edu.tw 273Chen, Chen, & Huang: Who Was the Key Figure? Shanghai shudian. Ju Ming Chongzhen keben yingyin. (in Chinese)】 王鏊(明)(無日期)。王文恪公集(第13卷)。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藏明萬曆間震澤王氏 三槐堂刊本。【Wang, Ao (Ming). (n.d.). Wang Wenkegong ji (Vol. 13). Taipei: Academia Sinica cang Ming Wanli jian zhenze Wangshi sanhuaitang kanben. (in Chinese)】 史美強、王光旭(2008)。台灣府際財政治理的競合關係:一個網絡分析的實證研究。 公共行政學報,28,39-83。【Shih, Mei-Chiang, & Wang, Guang-Xu (2008). The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of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governance in Taiwan: A network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8, 39-83. (in Chinese)】 申時行(明)(1997)。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王公神道碑銘。 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賜閒堂集(第20卷, 頁9下-15下)。台南市:莊嚴文化。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Shen, Shi Xing (Ming). (1997). Zeng guanglu daifu taizi taibao libu shangshu jian wuyingdian daxueshi Wanggong shendaobeiming. In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Bianzuan Weiyuanhui (Ed.),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Cixiantangji (Vol. 20, pp. Bottom of 9-Bottom of 15). Tainan: Solemn Culture Business Co., Ltd. Ju Peking University tushuguancang Ming Wanli keben yingyin. (in Chinese)】 朱存理(明)(1986)。跋劉太中遺翰。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樓 居雜著(頁14上-下)。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Zhu, Cun Li (Ming). (1986). Ba Liu taizhong yihan. In Yun Ji et al. (Qing) (Zongzuan), Jingyin Wenyuange Siku Quanshu. Louju zazhu (p. 14).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in Chinese)】 朱竹垞(清)(1991a)。吳寬。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靜志居詩話(第8卷, 頁702-703)。台北市:明文書局。【Zhu, Zhu Cha (Qing). (1991a). Wu Kuan.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Jingzhiju shihua (Vol. 8, pp. 702-703).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朱竹垞(清)(1991b)。邢參。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靜志居詩話(第11卷, 頁115-116)。台北市:明文書局。【Zhu, Zhu Cha (Qing). (1991b). Xing Can.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Jingzhiju shihua (Vol. 11, pp. 115-116).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朱竹垞(清)(1991c)。錢允治。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靜志居詩話(第18卷, 頁664-665)。台北市:明文書局。【Zhu, Zhu Cha (Qing). (1991c). Qian Yun Zhi.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Jingzhiju shihua (Vol. 18, pp. 664-665).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朱竹垞(清)(1991d)。錢穀。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靜志居詩話(第14卷, 頁384-385)。台北市:明文書局。【Zhu, Zhu Cha (Qing). (1991d). Qian Gu.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Jingzhiju shihua (Vol. 14, pp. 384-385).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朱義祿(1995)。逝去的啟蒙—明清之際啟蒙學者的文化心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Zhu, Yilu (1995). Shiqu de qimeng: Ming Qing zhi ji qimeng xuezhe de wenhua xintai. Zhengzhou, China: He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in Chinese)】 朱謀垔(明)(1991)。袁長史福徵。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續書史會要(頁 443-444)。台北市:明文書局。【Zhu, Mou Yin (Ming). (1991). Yuan zhangshi fu zheng.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Xu shushi huiyao (pp. 443-444).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http://joemls.tku.edu.tw 274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s 55 : 3 (2018) 何良俊(明)(1997)。詩三。在李清(編),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四友齋叢說(第26卷, 頁1上-17下)。北京:中華書局。【He, Liang Jun (Ming). (1997). Shi san. In Qing Li (Ed.), Yuan Ming Shiliao Biji Congkan. Siyouzhai congshuo (Vol. 26, pp. Top of 1-Bottom of 17). Beijing, China: Chung Hwa Book Co. (in Chinese)】 何喬遠(明)(1993)。名山藏,文苑記。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He, Qiao Yuan (Ming). (1993). Mingshanzang, wenyuanji. Yangzhou, China: Jiangsu Guangling Guji Keyinshe. (in Chinese)】 吳來奇(2011)。以五大人格特質與社會網路分析探討大學製作專題組成的影響成因—以 北部某大學專題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新竹市。【Wu, Lai-Chi (2011). Team composition of project curriculum based on big- five model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or college stud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hung Hua University, Hsinchu. (in Chinese)】 吳寬(明)(1986)。伊氏重修族譜序。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家藏集(第4 2卷,頁4下- 6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Wu K u a n ( M i n g ) . (1986). Yishi Chongxiu zupu xu. In Yun Ji et al. (Qing) (Zongzuan), Jingyin Wenyuange Siku Quanshu. Jiacang ji (Vol. 42, pp. Bottom of 4-Top of 6).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in Chinese)】 吳德旋(清)(1985)。陸敕先。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初月樓聞見錄(第10卷, 頁156)。台北市:明文書局。【Wu, De Xuan (Qing). (1985). Lu Chi Xian.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Chuyuelou wenjian lu (Vol. 10, pp. 156).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李元度(清)(1985)。名臣。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清朝先正事略(第6卷, 頁217-248)。台北市:明文書局。【Li, Yuan Du (Qing). (1985). Ming chen.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Qingchao xianzheng shilue (Vol. 6, pp. 217-248).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李放(清)(1985)。馮武。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皇清書史(第1卷,頁46)。 台北市:明文書局。【Li, Fang (Qing). (1985). Feng Wu.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Huangqing shushi (Vol. 1, p. 46).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李東陽(明)(1986)。贈文林郎廣西道監察御史陸君墓表。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 文淵閣四庫全書。懷麓堂集(第77卷,頁17下-19下)。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Li, Dong Yang (Ming). (1986). Zeng Wenlinlang Guangxidao jianchayushi Lu jun mu biao. In Yun Ji et al. (Qing) (Zongzuan), Jingyin Wenyuange Siku Quanshu. Huailutang ji (Vol. 77, pp. Bottom of 17-Bottom of 19).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in Chinese)】 李流芳(明)(1972)。四庫全書珍本。檀園集(第9卷)。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Li, Liu Fang (Ming). (1972). Siku quanshu zhenben. Tanyuan ji (Vol. 9).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in Chinese)】 李桓(清)(1985a)。文藝七。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國朝耆獻類徵初編(第 429卷,頁197-288)。台北市:明文書局。【Li, Huan (Qing). (1985a). Wenyi qi.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Guochao qixian leizheng chubian (Vol. 429, pp. 197-288).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李桓(清)(1985b)。儒行六。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國朝耆獻類徵初編(第 400卷,頁85-178)。台北市:明文書局。【Li, Huan (Qing). (1985b). Ruxing liu. In http://joemls.tku.edu.tw 275Chen, Chen, & Huang: Who Was the Key Figure?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Guochao qixian leizheng chubian (Vol. 400, pp. 85-178).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李桓(清)(1985c)。隱逸十六。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國朝耆獻類徵初編(第 476卷,頁595-689)。台北市:明文書局。【Li, Huan (Qing). (1985c). Yinyi shiliu.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Guochao qixian leizheng chubian (Vol. 476 pp. 595-689).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汪琬(清)(1967)。史兆斗傳。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堯峰文鈔(第34 卷,頁14上-15下)。上海:商務印書館。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林佶寫刊本影印。 【Wang, Wan (Qing). (1967). Shi Zhao Dou zhuan. In The Commercial Press (Ed.), Sibu Congkan Chubian. Yaofeng wenchao (Vol. 34, pp. Top of 14-Bottom of 15).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Ju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suoyin lin ji xiekanben yingyin. (in Chinese)】 汪道昆(明)(1951)。太函集(第67卷)。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藏明萬曆19年金陵刊本。 【Wang, Dao Kun (Ming). (1951). Taihan ji (Vol. 67). Taipei: Academia Sinica cang Wanli 19nian jinling kanben. (in Chinese)】 沈周(明)(1994)。明清史料彙編。杜東原先生年譜。上海:上海書店。據雪堂叢刻影 印。【Shen, Zhou (Ming). (1994). Ming Qing shiliao huibian. Du Dong Yuan xiansheng nianpu.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shudian. Ju Xuetang congke yingyin. (in Chinese)】 周士佐(明)(1990)。人物‧陸伸。在上海書局(編),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太 倉州志(第7卷,頁38下-39下)。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崇禎2年重刻本影印。【Zhou, Shi Zuo (Ming). (1990). Renwu: Lu Shen. In Shanghai shudian (Ed.), Tianyige Cang Ming Dai Fangzhi Xuankan Xubian. Taicang zhouzhi (Vol. 7, pp. Bottom of 38-Bottom of 9).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shudian. Ju Ming Chongzhen 2nian chongkeben yingyin. (in Chinese)】 周世昌(明)(1983)。重修崑山縣志(第7卷)。台北市:成文出版社。據明萬曆4年刊 本影印。【Zhou, Shi Chang (Ming). (1983). Chongxiu Kunshan xianzhi (Vol. 7).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 Ltd. Ju Ming Wanli 4nian kanben yingyin. (in Chinese)】 林俊(明)(1986)。明琴川處士陳清隱公墓表。在紀昀等(清)(總纂),景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見素續集(第10卷,頁14上-15下)。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Lin, Jun (Ming). (1986). Ming Qinchuan chushi Chen Qing Yingong mubiao. In Yun Ji et al. (Qing) (Zongzuan), Jingyin Wenyuange Siku Quanshu. Jiansu xuji (Vol. 10, pp. Top of 14-Bottom of 15).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in Chinese)】 林琨華(2007)。社會網路於合作學習上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資訊工 程學系碩士班,台北市。【Lin, Kun-Hua (2007). A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social network to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ing Chuan University, Taipei. (in Chinese)】 姚希孟(明)(1628)。棘門集(第5卷)。台北市: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間蘇州張叔籟 刊本。【Yao, Xi Meng (Ming). (1628). Jimenji (Vol. 5). Taipei: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cang Ming Chongzhen jian Suzhou Zhang Shu Lai kanben. (in Chinese)】 姚宗儀(明)(1989)。常熟縣志(第11、15卷)。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藏明萬曆間刊本。 【Yao, Zong Yi (Ming). (1989). Changshou xianzhi (Vols. 11, 15). Taipei: Academia Sinica cang Wanli jian kanben. (in Chinese)】 查繼佐(清)(1991)。王錫爵。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罪惟錄‧列傳(第11卷, http://joemls.tku.edu.tw 276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s 55 : 3 (2018) 頁633-636)。台北市:明文書局。【Zha, Ji Zuo (Qing). (1991). Wang Xi Jue.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Zui wei lu: Liezhuan (Vol. 11, pp. 633-636).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皇甫汸(明)(1972)。四庫全書珍本。皇甫司勳集(第54卷)。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 館。【Huangfu, Fang (Ming). (1972). Siku quanshu zhenben. Huangfu sixun ji (Vol. 54).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in Chinese)】 徐禎卿(明)(1936)。新倩籍序。在中華書局(編),叢書集成初編。新倩籍(頁1上-5 下)。上海:商務印書館。【Xu, Zhen Qing (Ming). (1936). Xin qian ji xu. Chung Hwa Book Co. (Ed.), Congshu Jicheng Chubian. Xin qian ji (pp. Top of 1-Bottom of 5)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in Chinese)】 祝允明(明)(1971a)。刻沉石田詩序。在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代藝術家集彙刊續 集。祝氏詩文集(第24卷,頁1552-1555)。台北市:明文書局。【Zhu, Yun Ming (Ming). (1971a). Ke chenshi tianshi xu. In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Ed.), Ming Dai Yishujiaji huikan Xuji. Zhushi shiwenji (Vol. 24, pp. 1552-1555).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祝允明(明)(1971b)。唐子畏墓誌并銘。在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代藝術家集彙刊 續集。祝氏詩文集(第17卷,頁1222-1227)。台北市:明文書局。【Zhu, Yun Ming (Ming). (1971b). Tang Zi Wei muzhi bing ming. In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Ed.), Ming Dai Yishujiaji huikan Xuji. Zhushi shiwenji (Vol. 17, pp. 1222-1227).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祝允明(明)(1971c)。祭王文恪公文。在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代藝術家集彙刊續 集。祝氏詩文集(第20卷,頁1365-1367)。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Zhu, Yun Ming (Ming). (1971c). Ji Wang Wen Ke gong wen. In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Ed.), Ming Dai Yishujiaji huikan Xuji. Zhushi shiwenji (Vol. 20, pp. 1365-1367). (in Chinese)】 秦瀛(清)(1985)。傳畧。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己未詞科錄(第7卷,頁 405-460)。台北市:明文書局。【Qin, Ying (Qing). (1985). Zhuanlue.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Jiwei cikelu (Vol. 7, pp. 405-460).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袁袠(明)(1547)。袁永之集(第1、17卷)。台北市: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六年姑 蘇袁氏家刊本。【Yuan, Zhi (Ming). (1547). Yuan Yong zhi ji (Vols. 1, 17). Taipei: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cang Ming Jiajing 26nian gusu Yuanshi jiakanben. (in Chinese)】 高小康(1992)。精神分裂的時代—明代文人社會形象分析。天津社會科學,3,59-64。 【Gao, Xiaokang (1992). Jingshen fenlie de shidai: Mingdai wenren shehui xingxiang fenxi.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3, 59-64. (in Chinese)】 張大復(明)(1987a)。吳郡張大復先生明人列傳稿。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據國 家圖書館藏方氏清稿本清康熙間編者手稿本影印。【Zhang, Da Fu (Ming). (1997a). Wujun Zhang Da Fu xiansheng Mingren Liezhuangao. Taipei: Student Book Co., Ltd. Ju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cang Fangshi Qing gaoben Qing Kangxijian bianzhe shougaoben yingyin. (in Chinese)】 張大復(明)(1997b)。皇明崑山人物傳。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 全書存目叢書。梅花草堂集(第4卷,頁1上-14下)。台南市:莊嚴文化。據明刻 本影印。【Zhang, Da Fu (Ming). (1997b). Huang Ming Kunshan renwuzhuan. In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Bianzuan Weiyuanhui (Ed.),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http://joemls.tku.edu.tw 277Chen, Chen, & Huang: Who Was the Key Figure? Meihua caotang ji (Vol. 4, pp. Top of 1-Bottom of 14). Tainan: Solemn Culture Business Co., Ltd. Ju Ming keben yingyin. (in Chinese)】 張弘道(明)(1991a)。探花顧天埈。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皇明三元考(第 13卷,頁589-590)。台北市:明文書局。【Zhang, Hong Dao (Ming). (1991a). Tanhua Gu Tian Jun.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Huangming sanyuankao (Vol. 13, pp. 589-590).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張弘道(明)(1991b)。會元王錫爵。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皇明三元考(第11 卷,頁507)。台北市:明文書局。【Zhang, Hong Dao (Ming). (1991b). Huiyuan Wang Xi Jue.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Huangming sanyuankao (Vol. 11, p. 507).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張其淦(近人)(1985)。馮儼公、許孟宏。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明代千遺民 詩詠(第7卷,頁321-322)。台北市:明文書局。【Zhang, Qi Gan (Jin Ren). (1985). Feng Yan Gong, Xu Meng Hong.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Mingdai qianyimin shiyong (Vol. 7, pp. 321-322).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張昶(明)(1997a)。方外。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吳中人物志(第13卷,頁1上-30上)。台南市:莊嚴文化。據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四 年張鳳翼等刻本影印。【Zhang, Chang (Ming). (1997a). Fangwai. In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Bianzuan Weiyuanhui (Ed.),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Wuzhong renwuzhi (Vol. 13, pp. Top of 1-Top of 30). Tainan: Solemn Culture Business Co., Ltd. Ju Zhejiang tushuguan cang Ming Longqing 4nian Zhang Feng Yi deng keben yingyin. (in Chinese)】 張昶(明)(1997b)。逸民。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吳中人物志(第9卷,頁1上-27下)。台南市:莊嚴文化。據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四 年張鳳翼等刻本影印。【Zhang, Chang (Ming). (1997b). Yimin. In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Bianzuan Weiyuanhui (Ed.),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Wuzhong renwuzhi (Vol. 9, pp. Top of 1-Bottom of 27). Tainan: Solemn Culture Business Co., Ltd. Ju Zhejiang tushuguan cang Ming Longqing 4nian Zhang Feng Yi deng keben yingyin. (in Chinese)】 張萱(明)(1991a)。好學。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西園聞見錄(第8卷,頁 665-815)。台北市:明文書局。【Zhang, Xuan (Ming). (1991a). Haoxue.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Xiyuan wenjianlu (Vol. 8, pp. 665-815).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張萱(明)(1991b)。建言中。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西園聞見錄(第94卷, 頁755-832)。台北市:明文書局。【Zhang, Xuan (Ming). (1991b). Jianyan zhong.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Xiyuan wenjianlu (Vol. 94, pp. 755-832).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張萱(明)(1991c)。臨財。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西園聞見錄(第17卷, 頁104-127)。台北市:明文書局。【Zhang, Xuan (Ming). (1991c). Lincai.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Xiyuan wenjianlu (Vol. 17, pp. 104-127).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清國史館(1985a)。文苑傳一。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清史‧列傳(第70卷, 頁661-783)。台北市:明文書局。【Qing Guoshiguan. (1985a). Wenyuan zhuan yi.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Qingshi: Liezhuan (Vol. 70, pp. 661-783).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http://joemls.tku.edu.tw 278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s 55 : 3 (2018) 清國史館(1985b)。文苑傳二。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清史‧列傳(第71卷, 頁785-914)。台北市:明文書局。【Qing Guoshiguan. (1985b). Wenyuan zhuan er.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Qingshi: Liezhuan (Vol. 71, pp. 785-914).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清國史館(1985c)。藝術三。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清史稿‧列傳(第291 卷,頁451-469)。台北市:明文書局。【Qing Guoshiguan. (1985c). Yishu san.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Qingshigao: Liezhuan (Vol. 291, pp. 451-469).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郭英德(1996)。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論綱。中國文化研究,12,9-15。【Guo, Ying-De (1996). China gudai wenren jituan lungang.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12, 9-15. (in Chinese)】 郭紹虞(1983)。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Kuo, Shaoyu (1983). Zhaoyushi gudian wenxue lunji (Vol. I).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Ancient Works Publishing House. (in Chinese)】 陳冠至(2002)。明代的蘇州藏書—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宜蘭市:明史研究 小組。【Chen, Kuan-chih (2002). Mingdai de Suzhou cangshu: Cangshujia de cangshu huodong yu cangshu shenghuo. Yilan: Groups of Ming Studies. (in Chinese)】 陳榮德(2004)。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與影響:社會資本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Chen, Jung-te (2004). The emergences and consequences of intra-organizational social networks—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stitut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Kaohsiung. (in Chinese)】 陸師道(明)(1584)。袁永之集序。在袁袠(著),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頁1上–下)。 台北市: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12年衡藩重刊本。【Lu, Shi Dao (Ming). (1584). Yuan yong zhi ji xu. In Zhi Yuan, Hengfan chongke Xu Tai xiansheng ji (p. 1). Taipei: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cang Ming Wanli 12nian hengfan chongkanben. (in Chinese)】 湯日昭、王光蘊等(明)(1997)。治行志。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 全書存目叢書。萬曆 • 溫州府志(第9卷,頁1上–45下)。台南市:莊嚴文化。據 溫州市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Tang, Ri Zhao, & Wang, Guang Yun et al. (Ming). (1997). Zhixing zhi. In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Bianzuan Weiyuanhui (Ed.),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Wanli • Wenzhoufuzhi (Vol. 9, pp. Top of 1-Bottom of 45). Tainan: Solemn Culture Business Co., Ltd. Ju Wenzhoushi tushuguan cang Ming Wanli keben yingyin. (in Chinese)】 焦竑(明)(1965a)。天池山人陸采墓誌銘。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國朝獻徵 錄(第115卷,頁94-95)。台北市:明文書局。【Jiao, Hong (Ming). (1965a). Tianchi shanren Lu Cai muzhiming.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Guochao xianzhenglu (Vol. 115, pp. 94-95).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焦竑(明)(1965b)。朱性甫先生存理墓誌銘。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國朝獻 徵錄(第115卷,頁38-39)。台北市:明文書局。【Jiao, Hong (Ming). (1965b). Zhu Xing Fu xiansheng Cun Li muzhiming.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Guochao xianzhenglu (Vol. 115, pp. 38-39).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焦竑(明)(1965c)。典司理百川孫公樓墓誌銘。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國朝獻 徵錄(第85卷,頁59-61)。台北市:明文書局。【Jiao, Hong (Ming). (1965c). Diansi http://joemls.tku.edu.tw 279Chen, Chen, & Huang: Who Was the Key Figure? li baichuan Sun gong Lou muzhiming.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Guochao xianzhenglu (Vol. 85, pp. 59-61).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焦竑(明)(1965d)。南京翰林院孔目蔡先生羽墓誌。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 國朝獻徵錄(第23卷,頁26上-27下)。台北市:明文書局。【Jiao, Hong (Ming). (1965d). Nanjing hanlinyuan kongmu Cai xiansheng Yu muzhi.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Guochao xianzhenglu (Vol. 23, pp. Top of 26-Bottom of 27).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焦竑(明)(1965e)。按察副使張君和傳。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國朝獻徵 錄(第84卷,頁59-64)。台北市:明文書局。【Jiao, Hong (Ming). (1965e). Ancha fushi Zhang Jun He zhuan.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Guochao xianzhenglu (Vol. 84, pp. 59-64).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焦竑(明)(1965f)。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陸公榮墓碑。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 國朝獻徵錄(第84卷,頁32-34)。台北市:明文書局。【Jiao, Hong (Ming). (1965f). Zhejiang buzhengshisi youcanzheng Lugong Rong mubei.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Guochao xianzhenglu (Vol. 84, pp. 32-34).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焦竑(明)(1965g)。廣東布政使司左參政劉公昌墓誌銘。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 叢刊。國朝獻徵錄(第99卷,頁28-29)。台北市:明文書局。【Jiao, Hong (Ming). (1965g). Guangdong buzhengshisi zuocanzheng Liugong Chang muzhiming.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Guochao xianzhenglu (Vol. 99, pp. 28-29).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焦竑(明)(1965h)。顧仲英瑛傳。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國朝獻徵錄(第115 卷,頁13)。台北市:明文書局。【Jiao, Hong (Ming). (1965h). Gu Zhong Ying Ying zhuan.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Guochao xianzheng lu (Vol. 115, p. 13).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馮復京(明)(1991a)。文苑。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常熟先賢事略(第13 卷,頁141-166)。台北市:明文書局。【Feng, Fu Jing (Ming). (1991a). Wenyuan.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Ming changshou xianxian shilue (Vol. 13, pp. 141-166).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馮復京(明)(1991b)。自敘。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常熟先賢事略(第16 卷,頁177-186)。台北市:明文書局。【Feng, Fu Jing (Ming). (1991b). Zixu.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Ming changshou xianxian shilue (Vol. 16, pp. 177-186).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馮舒(清)(1985a)。何大成。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懷舊集(下卷,頁318)。 台北市:明文書局。【Feng, Shu (Qing). (1985a). He Da Cheng.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Huaijiuji (Vol. II, p. 318).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馮舒(清)(1985b)。何述皐。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懷舊集(下卷,頁 359)。台北市:明文書局。【Feng, Shu (Qing). (1985b). He Shu Gao.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Huaijiuji (Vol. II, p. 359).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馮舒(清)(1985c)。孫林。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懷舊集(上卷,頁335)。台 北市:明文書局。【Feng, Shu (Qing). (1985c). Sun Lin.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http://joemls.tku.edu.tw 280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s 55 : 3 (2018) Zhuanji Congkan. Huaijiuji (Vol. I, p. 335).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馮舒(清)(1985d)。孫胤伽。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懷舊集(下卷,頁353)。 台北市:明文書局。【Feng, Shu (Qing). (1985d). Sun Yin Ga.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Huaijiuji (Vol. II, p. 353).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馮舒(清)(1985e)。顧雲鴻。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懷舊集(上卷,頁315)。 台北市:明文書局。【Feng, Shu (Qing). (1985e). Gu Yun Hong.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Huaijiuji (Vol. I, p. 315).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黃之雋等(清)(1967)。人物志。在華文書局(編),中國省志彙編。江南通志(第 165卷,頁1上-81下)。台北市:華文書局。據清乾隆2年重修本影印。【Huang, Zhi Jun et al. (Qing). (1967). Renwuzhi. In Hua Wen Shuju (Ed.), Zhongguo Sheng Zhi Huibian. Jiangnan tongzhi (Vol. 165, pp. Top of 1-Bottom of 81). Taipei: Hua Wen Shuju. Ju Qing Qianlong 2nian chongxiuben yingyin. (in Chinese)】 黃宗羲(清)(1969a)。許元溥。在隆言出版社(編),梨洲遺著彙刊。思舊錄(頁38下)。 台中市:隆言出版社。【Huang, Zong Xi (Qing). (1969a). Xu Yuan Pu. In Long Yan Chubanshe (Ed.), Lizhou Yizhu Huikan. Sijiulu (p. Bottom of 38). Taichung: Long Yan Chubanshe. (in Chinese)】 黃宗羲(清)(1969b)。劉城。在隆言出版社(編),梨洲遺著彙刊。思舊錄(頁17上-下)。 台中市:隆言出版社。【Huang, Zong Xi (Qing). (1969b). Liu Cheng. In Long Yan Chubanshe (Ed.), Lizhou Yizhu Huikan. Sijiulu (p. 17). Taichung: Long Yan Chubanshe. (in Chinese)】 黃宗羲(清)(1985)。先正。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南雷學案(第4卷,頁 287-400)。台北市:明文書局。【Huang, Zong Xi (Qing). (1985). Xianzheng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Nanlei xuean (Vol. 4, pp. 287-400).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葉昌熾(清)(1980a)。小兒逃塾含飴樂巧婦深閨得寶歌去恐不來來欲色愛書結癖比如 何。在楊家駱(編),中國目錄學名著。藏書紀事詩等五種(第3卷,頁144-145)。 台北市:世界書局。【Ye, Chang Chi (Qing). (1980a). Xiaoer taoshu hanyile qiaofu shen gui debaoge qukongbulai lai yu se aishu jiepi biruhe. In Jia Luo Yang (Ed.), Zhongguo Muluxue Mingzhu. Cangshu jishishi deng wuzhong (Vol. 3, pp. 144-145). Taipei: The World Book Co., Ltd. (in Chinese)】 葉昌熾(清)(1980b)。石川張氏崇古樓潁川陳氏至樂樓藏書充棟與汗牛足敵懷煙顧孝 柔。在楊家駱(編),中國目錄學名著。藏書紀事詩等五種(第2卷,頁95-96)。 台北市:世界書局。【Ye, Chang Chi (Qing). (1980b). Shichuan zhangshi chonggulou yingchuan chenshi zhilelou cangshu chongdong yu hanniu zudi huaiyan guxiaorou. In Jia Luo Yang (Ed.), Zhongguo Muluxue Mingzhu. Cangshu jishishi deng wuzhong (Vol. 2, pp. 95-96). Taipei: The World Book Co., Ltd. (in Chinese)】 葉昌熾(清)(1980c)。杉青牐畔表孤忠父子南湖世攷工八十櫝書前進士西臺淚灑杜鵑 紅。在楊家駱(編),中國目錄學名著。藏書紀事詩等五種(第3卷,頁175-176)。 台北市:世界書局。【Ye, Chang Chi (Qing). (1980c). Shanqing zhapan biaoguzhong fuzi nanhu shikaogong bashi dushu qianjinshi xitai leisa dujuanhong. In Jia Luo Yang (Ed.), Zhongguo Muluxue Mingzhu. Cangshu jishishi deng wuzhong (Vol. 3, pp. 175-176). Taipei: The World Book Co., Ltd. (in Chinese)】 葉昌熾(清)(1980d)。東澗方羊如海若述古猶能得什三羣從翩翩雖嗜古執圭僅許視諸 http://joemls.tku.edu.tw 281Chen, Chen, & Huang: Who Was the Key Figure? 男。在楊家駱(編),中國目錄學名著。藏書紀事詩等五種(第4卷,頁195-196)。 台北市:世界書局。【Ye, Chang Chi (Qing). (1980d). Dongjian fangyang ruhairuo shugu youneng deshisan quncong pianpian suishigu zhigui jinxu shizhunan. In Jia Luo Yang (Ed.), Zhongguo Muluxue Mingzhu. Cangshu jishishi deng wuzhong (Vol. 4, pp. 195-196). Taipei: The World Book Co., Ltd. (in Chinese)】 葉昌熾(清)(1980e)。草堂寂寞面湖開林界山窩老此才俯仰古今同一慨鄭俞姓字亦蒿 萊。在楊家駱(編),中國目錄學名著。藏書紀事詩等五種(第2卷,頁102)。台北 市:世界書局。【Ye, Chang Chi (Qing). (1980e). Caotang jimo mianhukai linjie shanwo laocicai fuyang gujin tongyikai zheng yu xingzi yihaolai. In Jia Luo Yang (Ed.), Zhongguo Muluxue Mingzhu. Cangshu jishishi deng wuzhong (Vol. 2, p. 102). Taipei: The World Book Co., Ltd. (in Chinese)】 葉恭煥(明)(1969)。吳下冢墓遺文續編。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Ye, Gong Huan (Ming). (1969). Wuxia zhongmu yiwen xubian. Taipei: Student Book Co., Ltd. (in Chinese)】 過庭訓(明)(1991a)。南直隸蘇州府五。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分省人物考 (第22卷,頁3-92)。台北市:明文書局。【Guo, Ting Xun (Ming). (1991a). Nanzhi li suzhoufuwu.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Ming fensheng renwu kao (Vol. 22, pp. 3-92).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過庭訓(明)(1991b)。南直隸蘇州府六。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分省人物考 (第32卷,頁3-46)。台北市:明文書局。【Guo, Ting Xun (Ming). (1991b). Nanzhi li suzhoufuliu.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Ming fensheng renwu kao (Vol. 32, pp. 3-46).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鄒漪(清)(1994)。明清史料彙編。啟禎野乘(第1、14卷)。台北市:文海出版社。【Zou, Yi (Qing). (1994). Ming Qing Shiliao Huibian. Qi zhen yesheng (Vols. 1, 14). Taipei: Wen Hai Press Company. (in Chinese)】 榮泰生(2013)。UCINET在社會網絡分析(SNA)之應用。台北市:五南。【Jung, Tyson (2013). UCINET zai shehui wangluo fenxi (SNA) zhi yingyong. Taipei: Wunan. (in Chinese)】 聞人詮(明)(修)、陳沂(明)(纂)(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嘉靖‧南畿志 (第14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明嘉靖刻本影印。【Wen, Ren Quan (Ming). (Xiu)., & Chen, Yi (Ming). (Zuan). (1988). Beijing Tushuguan Guji Zhenben Congkan. Jiajing: Nanjizhi (Vol. 14). Beijing, China: Shumu Wenxian Chubanshe. Ju Ming Jiajing keben yingyin. (in Chinese)】 趙用賢(明)(1902)。松石齋文集(第17卷)。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藏光緒28年趙氏承 啟堂重刊本。【Zhao, Yong Xian (Ming). (1902). Songshizhai wenji (Vol. 17). Taipei: Academia Sinica cang Guangxu 28nian zhaoshi chengqitang chongkanben. (in Chinese)】 趙經達(清)(1994)。明清史料彙編。歸玄恭先生年譜。上海:上海書店。據又滿樓 叢書排印。【Zhao, Jing Da (Qing). (1994). Ming Qing Shiliao Huibian. Gui Xuan Gong xiansheng nianpu.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shudian. Ju Youmanlou congshu paiyin. (in Chinese)】 劉軍(2009)。整體網分析講義:UCINET軟件實用指南。上海:格致出版社。【Liu, Jun (2009). Lectures on whole network approach: A practical guide to UCINET. Shanghai, China: Truth & Wisdom Press. (in Chinese)】 http://joemls.tku.edu.tw 282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s 55 : 3 (2018) 劉寧慧(2012)。現階段(2012)海峽兩岸主要文史學術工具資料庫的建置與使用效益。書 目季刊,46(1),79-108。doi:10.6203/BQ.2012.6.46.1.05【Liu, Ning-Hui (2012). Xianjieduan (2012) haixia liangan zhuyao wenshi xueshu gongju ziliaoku de jianzhi yu shiyong xiaoyi. Bibliography Quarterly, 46(1), 79-108. doi:10.6203/BQ.2012.6.46.1.05 (in Chinese)】 劉鳳(明)(1997a)。立春日集周公瑕止園序。在新文豐(編),叢書集成三編。劉侍御集 (第12卷,頁20下-23上)。台北市:成文出版社。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劉侍御全集 本影印。【Liu, Feng (Ming). (1997a). Lichunri ji Zhougong Xia zhiyuanxu. In Xin Wen Feng (Ed.), Congshu Jicheng Sanbian. Liu shiyu ji (Vol. 12, pp. Bottom of 20-Top of 23).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 Ltd. Ju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cang Liu Shi Yu Quan Ji ben yingyin. (in Chinese)】 劉鳳(明)(1997b)。都穆。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續吳先賢讚(第4卷,頁24下-25下)。台南市:莊嚴文化。據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 四年張鳳翼等刻本影印。【Liu, Feng (Ming). (1997b). Dou mu. In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Bianzuan Weiyuanhui (Ed.),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Xu Wuxianxian zan (Vol. 4, pp. Bottom of 24-Bottom of 25). Tainan: Solemn Culture Business Co., Ltd. Ju Zhejiang tushuguan cang Ming Longqing 4nian Zhang Feng Yi deng keben yingyin. (in Chinese)】 潘介祉(清)(1986)。明詩人小傳稿(第1、3、7、13卷)。台北市:國家圖書館。【Pan, Jie Zhi (Qing). (1986). Ming shiren xiaozhuangao (Vols. 1, 3, 7, 13). Taipei: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in Chinese)】 蔡冠洛(1985)。藝術‧文學。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清代七百名人傳(第五 編,頁319-442)。台北市:明文書局。【Cai, Guan Luo (1985). Yishu: Wenxue.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Qingdai qibai mingrenzhuan (Vol. 5, pp. 319- 442).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鄧之誠(清)(1985)。先正。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清詩紀事初編(第1卷, 頁23-160)。台北市:明文書局。【Deng, Zhi Cheng (Qing). (1985). Xianzheng.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Qing shi jishi chubian (Vol. 1, pp. 23-160).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鄭宇君(2014)。向運算轉:新媒體研究與資訊結合的契機與挑戰。傳播研究與實踐, 4(1),67-83。doi:10.6123/JCRP.2014.004【Cheng, Yu-Chung (2014). The computational turn for new media studi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4(1), 67-83. doi:10.6123/JCRP.2014.004 (in Chinese)】 鄭鐘祥(清)(1904)。常昭合志稿(第32卷)。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藏清光緒甲辰30 活字本。【Zheng, Zhong Xiang (Qing). (1904). Changzhao hezhigao (Vol. 32). Taipei: Academia Sinica cang Qing Guangxu Jiachen 30 huoziben. (in Chinese)】 錢曾(清)(1937)。陸德明經典釋文三十卷。在商務印書館(編),叢書集成初編。讀 書敏求記(頁14-15)。上海:商務印書館。【Qian, Ceng (Qing). (1937). Lu De Ming jingdian shiwen sanshijuan. In The Commercial Press (Ed.), Congshu Jicheng Chubian. Dushu minqiuji (pp. 14-15).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in Chinese)】 錢儀吉(清)(1985)。康熙朝宰輔中。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碑傳集(第20 卷,頁411-474)。台北市:明文書局。【Qian, Yi Ji (Qing). (1985). Kangxichao zai fu zhong.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Beizhuanji (Vol. 20, pp. 411- 474).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http://joemls.tku.edu.tw 283Chen, Chen, & Huang: Who Was the Key Figure? 錢謙益(清)(1929a)。何仲容墓誌銘。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牧齋初學 集(第55卷,頁23上-24上)。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Qian, Qian Yi (Qing). (1929a). He Zhong Rong muzhiming. In The Commercial Press (Ed.), Sibu Congkan Chubian. Muzhai chuxueji (Vol. 55, pp. Top of 23-Top of 24).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Ju Kangxi jiachen chukeben suoyin. (in Chinese)】 錢謙益(清)(1929b)。故淮府左長史何公墓誌銘。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 牧齋初學集(第56卷,頁7下-19上)。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 印。【Qian, Qian Yi (Qing). (1929b). Gu huaifu zuozhangshi Hegong muzhiming. In The Commercial Press (Ed.), Sibu Congkan Chubian. Muzhai chuxueji (Vol. 56, pp. Bottom of 7-Top of 19).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Ju Kangxi jiachen chukeben suoyin. (in Chinese)】 錢謙益(清)(1929c)。族孫嗣美合葬墓誌銘。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牧齋 有學集(第31卷,頁22-24)。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Qian, Qian Yi (Qing). (1929c). Zusun si mei hezang muzhiming. In The Commercial Press (Ed.), Sibu Congkan Chubian. Muzhai youxueji (Vol. 31, pp. 22-24).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Ju Kangxi jiachen chukeben suoyin. (in Chinese)】 錢謙益(清)(1929d)。跋真誥。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牧齋有學集(第46 卷,頁10-11)。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Qian, Qian Yi (Qing). (1929d). Ba zhengao. In The Commercial Press (Ed.), Sibu Congkan Chubian. Muzhai youxueji (Vol. 46, pp. 10-11).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Ju Kangxi jiachen chukeben suoyin. (in Chinese)】 錢謙益(清)(1929e)。馮嗣宗墓誌銘。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牧齋初學 集(第55卷,頁13上-14上)。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Qian, Qian Yi (Qing). (1929e). Feng Si Zong muzhiming. In The Commercial Press (Ed.), Sibu Congkan Chubian. Muzhai chuxueji (Vol. 55, pp. Top of 13-Top of 14).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Ju Kangxi jiachen chukeben suoyin. (in Chinese)】 錢謙益(清)(1929f)。黃子羽六十壽序。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牧齋有學 集(第23卷,頁7-9)。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Qian, Qian Yi (Qing). (1929f). Huang Zi Yu liushi shouxu. In The Commercial Press (Ed.), Sibu Congkan Chubian. Muzhai youxueji (Vol. 23, pp. 7-9).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Ju Kangxi jiachen chukeben suoyin. (in Chinese)】 錢謙益(清)(1929g)。蓮蕊居士傳。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牧齋有學 集(第37卷,頁4-8)。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Qian, Qian Yi (Qing). (1929g). Lian rui jushi chuan. In The Commercial Press (Ed.), Sibu Congkan Chubian. Muzhai youxueji (Vol. 37, pp. 4-8).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Ju Kangxi jiachen chukeben suoyin. (in Chinese)】 錢謙益(清)(1929h)。顧君升墓誌銘。在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牧齋有學 集(第32卷,頁17上-19上)。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康熙甲辰初刻本縮印。【Qian, Qian Yi (Qing). (1929h). Gu Jun Sheng muzhiming. In The Commercial Press (Ed.), Sibu Congkan Chubian. Muzhai youxueji (Vol. 32, pp. Top of 13-Top of 19). Shanghai,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Ju Kangxi jiachen chukeben suoyin. (in Chinese)】 錢謙益(清)(1985)。列朝詩集小傳。台北市:世界書局。【Qian, Qian-Yi (Qing). (1985). Liechao shiji xiaozhuan. Taipei: The World Book Co., Ltd. (in Chinese)】 http://joemls.tku.edu.tw 284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s 55 : 3 (2018) 閻湘蕙等(清)(1991a)。王鏊。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明鼎甲徵信錄(第2卷, 頁571-628)。台北市:明文書局。【Yan, Xiang Hui et al. (Qing). (1991a). Wang Ao.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Ming dingjia zhengxinlu (Vol. 2, pp. 571- 628).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閻湘蕙等(清)(1991b)。明清史料彙編:明鼎甲徵信錄。上海:上海書店。據雪堂叢 刻影印。【Yan, Xiang Hui et al. (Qing). (1991b). Ming Qing shiliao huibian: Ming dingjia zhengxinlu.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shudian. Ju Xuetang congke yingyin. (in Chinese)】 歸有光(明)(1983)。震川先生集(第5、19、23卷)。台北市:源流出版社。【Gui, You Guang (Ming). (1983). Zhenchuan xianshengji (Vols. 5, 19, 23). Taipei: Yuan Liu Chubanshe. (in Chinese)】 羅炳綿(1978)。清初錢毛諸藏書家與學風考。在陶希聖(編),清代學術論集(頁 251-335)。台北市:食貨出版社。【Luo, Bing Mian (1978). Qingchu Qian Mao zhu cangshujia yu xuefengkao. In Xi Sheng Tao (Ed.). Qingdai xueshu lunji (pp. 251-335). Taipei: Shi Huo Chubanshe. (in Chinese)】 嚴迪昌(1991)。「市隱」心態與吳中明清文化世族。蘇州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1,80-89。【Yan, Dichang (1991). “Shiyin” xintai yu Wuzhong Ming Qing wenhua shizu. 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 80-89. (in Chinese)】 竇鎮(清)(1985)。順治朝。在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國朝書畫家筆錄(第1卷, 頁9-158)。台北市:明文書局。【Dou, Zhen (Qing). (1985). Shunzhichao. In Jun Fu Zhou (Ed.), Qingdai Zhuanji Congkan. Quochao shuhujia bilu (Vol. 1, pp. 9-158).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蘇茂相(明)(1991)。編中名公姓氏。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皇明寶善類編(頁 553-596)。台北市:明文書局。【Su, Mao Xiang (Ming). (1991). Bianzhong minggong xingshi.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Huangming baoshan leibian (pp. 553-596).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龔立本(清)(1991)。趙祖美。在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煙艇永懷(第3卷,頁 101-102)。台北市:明文書局。【Gong, Li Ben (Qing). (1991). Zhao, Zumei. In Jun Fu Zhou (Ed.), Mingdai Zhuanji Congkan. Yanting yonghuai (Vol. 3, pp. 101-102). Taipei: Mingwen Shuju. (in Chinese)】 Burt, R.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reeman, L. C. (1978-1979).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Social Networks, 1(3), 215-239. doi:10.1016/0378-8733(78)90021-7 Granovetter, M.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6), 1360- 1380. doi:10.1086/225469 Wasserman, S., & Faust, K. (1994).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uan-chih Chen 0000-0001-6563-8871 Bo-Yi Chen 0000-0002-8214-8097 Ching-Cheng Huang 0000-0002-6876-7166http://joemls.tku.edu.tw ADPF08D.tm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s Uhttp://joemls.tku.edu.tw Vol. 55 , no. 3 (2018) : 243-284